08年的「捐款門」,對王石來說,可謂是人生的「至暗時刻」。
在地震發生當天,萬科捐款200萬。作為07年內地房企的銷冠,200萬,相比于財報上523億的銷售額,實在不值一提。
面對質疑,尚且還未遭遇過「網爆」的王石發博客回應「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萬科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
一時間,全網謾罵聲四起。
「雖然你的物理高度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還沒有墳頭高」成為當年最火的評論。罵王石成了政治正確,5天時間,萬科股價大跌12%。
頂不住輿論壓力的王石,最終宣布公司以1億元資金參與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
08年,同樣也是楊國強的「至暗時刻」。
資本市場上,碧桂園貿然與國際投資銀行——美林簽署對賭協議,損失十多億元。公司第二大股東——和楊國強「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同村兄弟老楊董事,減持手中的5000萬股股票,引發市場嘩然。
可屋漏偏遭連夜雨,金融風暴不期而至,碧桂園遭遇重創,各地工程大面積停工緩建。8月13日,碧桂園公布了上半年業績,凈利潤大幅下滑29%。
市場的羊群效應立顯,股價被一踩到底,短短8個月,市值下跌90%。
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的紀述中,重壓下的楊國強哭了,靠唱國歌和《國際歌》硬扛著……
也許是印證了民間「逢八必亂」的說法,十年后的2018,碧桂園和萬科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個因為「高周轉」,一個因為「活下去」。一個被咒罵成「周扒皮」,一個被嘲諷為「戲精」。
包工頭出身的楊國強,相信「人性是自私的」,用一招「成就共享」讓員工們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但人性的另一面是貪婪,碧桂園一樁接一樁的安全事故,讓「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隕落為「給你一個五星期的家」。
精英氛圍濃厚的萬科,在魚龍混雜的眾房企中一直被光環籠罩,是許多地產人真心認可的「帶頭老大」,可人設太好,一朝跌落,更易崩塌。有人奚落:「這個公司跟創始人一樣,自帶戲精體質與表演型人格」。
01
和「18歲前沒穿過新衣服」、「高中畢業參加工作,每天的工錢就5毛錢」的楊國強相比,年長4歲的王石是幸運的。
作為70年代的大學生,「紅二代」王石大學一畢業即被分配到廣州鐵路局工作。第二年即與當時主持廣東省政法工作,后又兼任省特區管委會副主任的王寧同志的女兒王江蕙結婚。
這層親緣或者說人脈關系,王石在日后的采訪以及自傳中都不大愿提起,但無疑,為他事業的成功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1983年,33歲的王石來到深圳。背靠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做起了玉米倒賣生意。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賺了300多萬。那一年,全國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300多萬元相當于現在的1億8千萬。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如此有前景的生意,肯定是要一門心思撲上去了。可王石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
1984年,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創立,王石任總經理。從家用電器儀器的進口貿易開始,什么賺錢做什么,服裝、手表、飲料、印刷、材料、影視等等一應包攬。這就是萬科的前身。用王石的話來說,「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
可以說,即使王石后來沒有涉足房地產業,他也會是一個富足的人。
在王石邁進人生快車道時,楊國強卻還在忍受貧窮帶來的哀痛。年幼的大女兒楊幕伊高燒不退,卻無錢醫治,以至于燒了頭腦,影響了智力。
作為父親,這種無能為力的自責感,恐怕成為他之后對掙錢最直接、最原始的巨大動力。
20多歲的楊國強,從泥水匠做到包工頭,再到做成北滘鎮最大的包工頭。
30歲那年,鎮領導覺得他有才能,就交給他一個印章,組建北滘鎮建筑隊,任總經理。這支建筑隊,在楊國強的運作下,創造了連續10年每年不低于30%的凈利潤增長的記錄。
1992年,楊國強接手了北滘鎮政府名下的順德碧桂園項目,并低價買下順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開始進軍房地產。
92年是房企大年。鄧公的南巡講話,激起了一股房地產投資和開發的狂潮。萬達、綠地、保利、金融街等房企相繼起家。
不過,早在1988年用2000萬「天價」拍下威登別墅地塊的萬科已在房地產市場浸淫4年。
和楊國強、許家印、王健林、孫宏斌、張玉良、林中這些地產大佬相比,王石的成名要更早,89年時,他便被譽為「大陸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哥倫比亞電視廣播公司曾專程從北京飛赴廣州,再轉深圳采訪他。
在鏡頭面前,中國企業家沒幾個可以像王石那般從容,他拍廣告、做演講,微博發文時也更愿意配上自己干練帥氣的照片。
再看楊國強,他低調、神秘太多。
從楊國強自己,到他的「女首富」女兒,再到碧桂園的經營模式種種,如果不是他的前財務總監喜歡寫字,恐怕到現在,大眾對碧桂園的內部情況和楊氏家族還是陌生的。
不過,這并不妨礙「碧桂園」三個字在江湖上響當當。「土」「豪」楊國強是個營銷好手,1995年時,他把借來的2000萬全部用于廣告,當年賺了5000萬元。第二年,又把5000萬元全做廣告,賺了1億元。他深知廣告的力量,所以愿意花幾個億去央視砸出個「國家品牌」,但他卻沒有跟上新、舊媒體交替的節奏,在2018年的媒體聲音里輸個稀爛。
02
在今年被抨擊了最多次的那場媒體見面會上,楊國強用帶有濃重順德口音的普通話說道:「我感覺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我本來可以去亞馬遜漂流的,我可以跟王石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的……」
活成大佬眼中羨慕的樣子,王石的人生是精彩的。登山、留學、飛滑翔傘,樁樁勵志,如果不是老房子著了火,當年在「名」和「利」中選擇了「名」的他,現在的聲譽也不會淪落至此。
2013年8月,王寧逝世,其喪禮規格差不多達到國葬,王石以女婿的身份送去了花圈,腕帶上寫著:「親愛的爸爸,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僅2個月后,王石通過微信朋友圈曬出與女友田小姐的近照,打破了之前「協議分手」的傳文。
也許是從那時候起,「戲精」二字成為王石身上抹不去的印跡。
在地產大佬中,王石是最會穿衣服的,敞開的西裝外套,配上紳士的內搭馬甲,一副精英形象,讓業界送了他一個「王美人」的稱號。
萬科的管理方式也如它的創始人一樣,是「精英式」的,一直標榜規范、標準、現代化。作為地產圈的「帶頭大哥」,萬科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時,也喜歡代表行業發聲。
從2007年的「拐點論」、到2014年的「白銀時代」、再到2018年的「活下去」。每一次關鍵時刻的表態,都容易嚇癱一堆小房企。
可是等大家回過神來,才發現,「帶頭大哥」只不過是發了顆煙霧彈。
2007年,王石在博客上連發八篇文章,闡述「拐點論」,引發地產圈震蕩。隨即第二年,金融風暴來襲。萬科降價套現,囤積現金,成為業界「公敵」。因堅持不降價遭遇債務危機的宋衛平,更是喊話王石,讓他去做反省。
2014年,郁亮發表署名文章,稱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黃金的歲月,進入「白銀時代」,但同時認為,「龍頭公司的市場占有率,至少能提升1倍」。
那時,萬科賬上趴有600多億現金,可以說,萬科已經準備好足夠的糧食,不僅可以保證自己「活得好」,還可以隨時出手收購那些被嚇癱了的房企。
只可惜,萬科輕視了碧桂園恒大融創們的判斷力。這些行業老司機,猛踩油門,一路狂飆。至18年時,萬科的銷售排名已滑到業內第三的位置。
農民出身的楊國強,把碧桂園定位為「中國城鎮化進行的身體力行者」。他沒有像萬科一樣高談闊論,對行業的未來也很難做出「學術性」的論斷。
能讓他緊張的只有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的銷售額,一旦數據下滑,他就會向下屬發問。
以農民對「土地」的渴求、對「地價」的敏感以及對「毛氏語錄」根深蒂固的認可,在14年這個房地產「寒冬」,楊國強認準「現在是買地的春天」。
因為「這個時候政府有求于我們,會開出很好的條件吸引我們,譬如分期付款,那我們一定要去。過去有些地的位置很好,成本卻太高,如果現在成本能降下來,沒理由不去」。
作為三四線城市和城鄉結合部的「香餑餑」,碧桂園拿地,一直堅持「面積要大、地價要低、沒有拆遷、沒有競爭者」,比起那些連景觀和綠化都搞不清楚的小縣城開發商,碧桂園的樣板間驚艷了無數小鎮青年。而隨著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的推行、小鎮青年的崛起,碧桂園也被抬上了宇宙第一房企的寶座。
主攻一、二線的萬科,看著碧桂園一步步壓過自己,如同放棄布局十元下產品的淘寶和為五環內人群服務的京東,看見拼多多的大旗插滿廣袤鄉鎮土地上時一樣無可奈何。
03
有人調侃,2018年娛樂圈的戲碼被地產圈和金融圈各搶了一半。
9月28日,深圳大梅沙,在萬科秋季例會上,滿屏紅色的「活下去」火速刷屏。
不過,最先懵逼的應該是在場的酒店服務員。畢竟,公司都混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了,干嘛還要在這么貴的酒店開會?找個大草坪節約點不好嗎?
網友們瞅著萬科年中報上1598億的現金,一聲冷笑,給出段子版的解說:
給自己看:要活下去;
給同行看:你們活不下去;
給國家看:我們快活不下去了,救我!
給群眾看:我們活不下去了,別罵了。
給銀行看:如果我們活不下去……你看著辦。
歷史在循環,如同2008年那樣,萬科開始降價,白鷺郡項目「五折甩賣」和「降價退款100萬」的截圖瘋傳。
看起來是忍痛割肉,但另一邊,萬科卻一直在買買買。
據統計顯示,萬科2018年三季度合計拿地金額達458.7億元,相當于恒大+碧桂園+保利+融創四大龍頭房企拿地金額的總和。
10月9日,華夏幸福又發布公告稱,北京萬科以32.34億元收購華夏幸福其環北京區域33.93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至此,萬科「戲精」實錘了。
同一天,辭任萬科董事會主席一年零三個月的王石,在紐約領了個「2018年度亞洲創新變革獎」,并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為自己曖昧已久的戀人扶正:「Thank my wife Meme.(感謝我的妻子田樸珺。)」
臺下的田小姐,一身黑色禮服,坐在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女兒卡羅琳·肯尼迪的身邊,笑靨如花。
年輕時即愛讀法國名著《紅與黑》的王石,最終在現實世界里,完成了主人公于連未完成的夢想。
一直強調「高周轉」的碧桂園,在那場不期而至的大雨后,也漸漸消停了。
先是叫停「全覆蓋」,后又停工去化不佳且正負零為負的項目,連近期的秋招,也不過是去北大清華走了個過場。
宣稱「即使行業所有企業都出現問題,都倒下,碧桂園也會是那個最后站著的公司」的楊國強,在森林城市項目也停售后,終于有時間去搞機器人和精準扶貧了。
碧桂園機器人公司CEO沈崗說,現在碧桂園機器人做的蝦仁炒蛋很好吃,而且會給客人端茶倒水。
混地產圈的媒體人王二狗,揉著疲累的雙眼,看了看桌上碧桂園寄來的精準扶貧茶葉,不太敢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