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業,大家都有一個「百年老店」夢。
可現實是殘酷的,大干快上的背后往往存在許多隱患,可能短時間內病癥不會顯現,可一旦爆發便足以致命。許多項目可能等不到產業的下一個風口,便會因自身缺陷而不得不提前退場。
產業園區的七個潛在風險,需要地產人人在頂層設計和實際操作中予以嚴控。
一、政策風險。
產業地產主要是以政策為導向,風向好的時候,項目差一點也沒問題,政策不利的時候,個人能力再強也很難力挽狂瀾。
可以說,政策直接決定了園區的生死。
尤其在近兩年,房地產調控力度加碼,「住宅反哺園區開發」的傳統商業模式遭受挑戰;地方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叫停和重啟中搖擺不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策招商已非長久之計;各級管委會機構開始市場化改革,決策權下放,主管領導更迭,不確定性非常之多....
按目前的情況,一旦離開了政策,大多數園區是玩不下去的;而園區界面臨最大的改變,恰恰是政策紅利正在消退,市場環境走向規范化和充分競爭,未知政策風險的園區,將以加速度死亡。
二、拿地風險。
園區對地域經濟、文化、產業基礎、政治環境等的敏感度非常高,任何一個因子的不協同,都會導致項目功虧一簣。
這一點在異地項目體現得尤為明顯,只有在本地親身工作生活一段時間,且對園區行業有較為深刻的認知與理解的團隊,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選址決策。而大多數園區運營商雖然也會聘請咨詢機構調研,但大多是羅列數據和想當然的決策,體現方案上是一回事兒,實際操盤卻大相徑庭,比如筆者所在的杭州,某全國TOP5級別的外來產業地產商,選址在了空有概念的區域,幾年時間已過仍未有絲毫起色,令人唏噓。
另一方面,用地的稀缺導致拿地門檻驟增,一幅優質的地塊,政府對運營商的要求已經從單純的「講好故事」到對背景、產業、資源、項目、投資強度、稅收等方面的全方位覆蓋;且一旦有實力更強或者與政府關系更為緊密的企業加入競爭,地還是拿不下來。
三、財務風險。
園區對資金的需求量巨大,從土地整理、到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產業投資,基本是以資本鏈條為主軸進行操作;且園區項目的收入大部分來源于出租而非出售,項目回款周期很長,對資金鏈和融資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而園區又是一個天生融資渠道狹窄的行業,實際操作中,基本以債權融資為主。債權融資均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點還本付息,勢必將在某個時間點對項目產生較大的資金壓力,與園區長期持有,穩定經營的發展模式又不相符。
如今,多數園區處于「短債長投」的局面,回本時間短至3-5年,多則8-10年甚至更長,加之園區資產整體變現能力差,更需要長期廉價的資金支持。然而,就目前的融資市場而言,是很難支撐的。
四、產業風險。
產業定位是園區的「風向標」,錯誤的定位會讓招商工作舉步維艱。
然而目前我國多數園區的定位是非常模糊的,園區的產業定位,少說5-6個,多則10余個,互聯網、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幾個產業,基本覆蓋了全國的園區;還有相當一部分跨界而來的產業地產商,對產業規劃嗤之以鼻,在他們的固有認知中,只要房子營銷做得好,造得漂亮,自會有企業投懷送抱,結果實際做起來,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
這里,提幾個園區絕對不能選的產業:
1、地方政府不支持的產業不選;
2、對區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產業不選;
3、處于衰退期的產業不選;
4、不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產業基礎、人、資金等)的產業不選;
5、與周邊同質化的產業不選;
6、尚處于概念階段的產業最好不選。
五、商業模式風險。
做園區利潤不高,所以商業模式一定得想好。
商業模式的風險從拿地就開始了。一些新手以政策優惠帶限制條件拿一塊偏遠的空地,覺得自己占了便宜,結果建完發現實際成本很高(比住宅高),開發周期又長,新區寫字樓無人問津;甚至還有一些是科研用地,完全不能賣,最后賠得血本無歸。
另外,租售多是「看天吃飯」,一旦大環境不好,園區會很快陷入困境,必須找其他的盈利模式。靠政府補貼?政府補貼什么時候到?能到多少?都是未知數;靠投資和服務?這么和你說,90%的園區,都沒法靠投資賺錢;99%的園區,都沒法靠服務賺錢。所謂靠投資賺錢、靠服務賺錢,基本都是謊話,除非你自認為比張江、啟迪、光谷等一干園區龍頭更有戰略眼光,能做到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哪怕你再有情懷,商業模式必須先設計好。
六、概念風險。
適當的概念,可以給予園區和企業更多的想象空間,此為利好;但過度的追捧很容易變成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可以蒙騙企業一時,但最終得付出代價。
我們所見到的每一位園區操盤者,都是演說家,都是營銷奇才;每個園區都被包裝得燦爛無比,引進一個500強的辦事處,園區立馬變身總部經濟;來了一家回收廢舊電池的企業,第二天高新技術、新能源等關鍵詞便見諸報端;安裝一個監控,一個門禁,就成了智慧園區、成了智慧樓宇;招商人員張口閉口AI、物聯網、區塊鏈,實際上連他們的基本概念都解釋不清......企業與園區信息的不對稱,讓信息在傳播中變形、放大。
園區對概念的重視,大過了對園區運營本身的關注,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七、多元化風險
企業多元化,必定多風險。
對于經營 / 投資,大部分國人普遍缺乏專注精神,一旦有了增長,首先考慮的不是往縱深發展,而是橫向跨行業;尤其是現如今地產越來越難做,手里有閑錢的企業都在謀求多元化發展。
多元化發展,這件事本身是一條出路。但這條出路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與當前主營業務互補的成熟項目,以及穩定的現金流。否則,當一個項目有問題的時候,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反而拖累原有主營業務。
文章來源:園區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