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以“先掙他一個億”“海爾砸冰箱才幾個錢?”刷爆朋友圈成為新晉網紅的王健林,近日在海外投資上卻再次遇上新煩擾。
11月14日,據英國媒體Construction Enquirer報道,英國大型建筑公司Balfour Beatty已經確認將退出萬達倫敦項目“倫敦ONE”(One Nine Elms),成為一年內第二家退出萬達倫敦項目的英國建筑商。
在今年4月12日,英國上市建筑商Interserve曾在官網證實,由中國央企中建和Interserve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CI-ONE不再擔任萬達倫敦地產項目“倫敦ONE”的工程承包商,萬達將重啟工程招標,Interserve就是英媒所說的今年第一家退出萬達倫敦項目的英國建筑商。
短短半年時間,倫敦項目的兩家承包建筑商相繼不約而同選擇退出,相信即使是財大氣粗的首富,心中也難免感到煩憂。曾經豪邁提出全球擴張計劃,規劃2020年年銷售額要達1000億美元,而今第一個海外項目建設遭遇如此波折,萬達往后海外擴張之路又該如何前行?
半年兩建筑商相繼退出
繼西班牙大廈改建折戟之后,萬達在倫敦的海外事業遭遇到新的難關。
英媒Construction Enquirer報道,英國大型建筑公司Balfour Beatty已經確認將退出萬達倫敦項目“倫敦ONE”。萬達英國公司和Balfour BeattyI也在對英媒出具的一份聲明中透露,Balfour Beatty在今年7月份同萬達簽訂的《前期建設承包服務合同》將在10天之后到期,屆時Balfour Beatty將退出萬達倫敦項目。
資料顯示,萬達倫敦項目總投資額達10億英鎊,位于英國倫敦一區,靠近大本鐘和倫敦眼。“倫敦ONE”由知名的KPF建筑事務所設計,包括兩座45層和60層的高樓,其中包括439套公寓和五星級的倫敦萬達文華酒店,整個項目預計于2018年竣工。王健林此前在牛津大學的演講中透露,萬達2013年從愛爾蘭開發商Green Property手中拿下該項目的價格為每平米900英鎊。
而Balfour Beatty是英國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今年7月18號,Balfour Beatty在其官網發布聲明同萬達英國公司簽下了《前期建設承包服務合同》,將作為“倫敦ONE”新任的主承包商。
彼時,Balfour Beatty首席執行官Leo Quinn還表示,將使用參與過倫敦2012奧運主場館建設的最頂尖的項目團隊來給萬達倫敦項目服務。
然而,不過短短數月間,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重大變數,Balfour Beatty確認退出萬達“倫敦ONE”,不再擔任該項目的工程承包商。
事實上,這并不是“倫敦ONE”項目第一次遭遇此類“分手”,早在今年4月12日,該項目就已經歷過一次類似的建筑商退出事件。
彼時,英國上市建筑商Interserve在官網證實,由中國央企中建和Interserve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CI-ONE不再擔任萬達倫敦地產項目“倫敦ONE”的工程承包商,萬達將重啟工程招標,Interserve也成了英媒口中今年第一家退出萬達倫敦項目的英國建筑商。
短短半年時間內竟遭遇建筑商兩次“分手”,這對于一個項目的打擊顯然不小。據英媒報道,萬達倫敦項目某些部分已經開始施工作業,英國建筑商McGhee和BBGE已經在做一些土方工程,該項目原計劃于2018年完工,這次Balfour Beatty退出項目對工期的影響還不得而知。
英媒估計,萬達很可能將啟用另一家建筑公司Brookfield Multiplex來替換退出的Balfour Beatty,Brookfield Multiplex正是在7月萬達工程招標中輸給Balfour Beatty的承建商。此前,Brookfield Multiplex已經同萬達有所合作,承建了萬達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項目。
據統計,目前萬達在海外落定物業項目已有6個,分別為倫敦ONE、芝加哥ONE、洛杉磯比弗利山莊1號、馬德里ONE、澳洲黃金海岸珠寶三塔和悉尼1號。其中,倫敦ONE是萬達在海外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在英國倫敦征途中第一個開展銷售的項目,該項目于2014年10月25日至11月16日展開全球發售,一期產品全部售罄。
房企海外淘金的市場難題
顯然,在前仆后繼奔赴海外淘金的房企大部隊中,萬達不是第一個,自然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這兩年國內拿地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很多中小開發商已經玩不起,只能選擇走出海外,畢竟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人民幣的貶值則加速了這個進程。”
問及近兩年來中國房企熱情高漲的海外投資潮,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投資部助理董事王堯如是表示。但其同時指出,很多剛剛出?;蛘邷蕚涑龊5钠髽I往往拿國內的開發程序來看待國外,這是一個很難轉變的中國房企思維。
國內外項目開發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投資資金的分配。王堯指出,在國內,房企拿地的成本一般要占到整個項目投資額將近一半,特別是近兩年地價瘋漲,拿地成本在項目投資中的占比甚至有可能達到70%、80%。
而在國外,地價最多只能占到項目投資額的1/4,真正最大的成本反而是在建造成本上面。據王堯介紹,海外項目建造成本偏高一方面是因為國外勞動力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則緣于海外建筑商更加高昂的承建價格。
王堯解釋稱,國外做房地產開發的承建商角色并沒有像國內這么多,在國外這種資源其實是非常稀少的,而且這種資源往往壟斷在幾家比較大的承建商手上。
“很多中國房企往往都沒有關注到這一點,他們往往很迅速地拿了一塊地,覺得這個地塊手續很齊全,可以馬上動工,但這時候遇到問題了,誰來幫你做建造?”
王堯以澳洲為例分析,在澳洲,真正能做承建、建造的公司只有4家,但近幾年澳洲新的開發量非常巨大,房企在海外新拿了一塊地,位置也很好,什么都不錯,但因為建造商的資源有限,工程的排期只能排很后。并且由于這幾家建造商在市場上都有一些壟斷資源,會把承建的價格抬得很高,想提早開工則房企必須加價,這種未知的顯性成本,是很多房企沒有意識到的。
王堯續指,英國建造商的數量雖然相對澳洲會多一些,但一樣會遭遇類似的情況,即審批已經拿到卻不能及時建造,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開發商的開發成本。
基于上述國內外開發環境的區別,王堯認為,未來房企要想很好地在海外發展,只能走兩條路;一是跟當地的開發商合作;二是要做本土化的產品。
王堯指出,很多房企都把海外投資想得過于簡單,實際上,房企在拿項目之前,一定要對當地市場環境、文化背景、行業規則、稅收法律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對于項目運營期間的資金流轉、利潤分配也應當進行長遠的規劃,要在綜合評估、量化估算之后再做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控風險,一些房企已經開始在布局收購海外房地產中介平臺、相關服務商乃至中小開發商,前段時間復星收購歐洲房地產中介機構、遠洋收購美國中小型開發商,乃至近期傳出的恒大收購英國高端建筑商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而王堯就認為,房企的上述行為都是為了未來的擴張需求。其以恒大為例,如果恒大未來能完整地收購一個承建商,對于他未來的海外布局將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把控,對項目的把控及未來走勢,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很透明的溝通渠道。
但同時,王堯也強調,上述海外并購難度“肯定會有”,因為相較于項目級的并購,公司級的并購將面臨反壟斷、合理競爭等條款的限制,故而收購一個海外公司比收購一個海外項目將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