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文旅行業都快成了社會發展的“靈丹妙藥”了。文旅+X行業、N多場景+文旅、文旅行業橫向的產業擴容和縱向的時間拉長,都讓文旅行業向著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方向發展。
但是一個個不太樂觀的行業數據又一次次提醒我們,文旅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健康度有待提高的行業,還指望其對其他行業形成賦能?說實話,這個事情挺難。我們今天嘗試著就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把我們團隊的觀察和思考,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文旅+”的本質和內涵
二、發展文旅行業的負面內容有哪些
三、“文旅+”的應用場景都有哪些
四、“文旅+”的后旅游時代思考
希望通過這些方面的思考,給那些年底做總結和明年工作計劃的文旅同仁,帶來點滴啟發和思考。
01
“文旅+”的本質和內涵
我們不從課本上專業的角度去解讀“文化旅游”的名詞含義,而從我們多年的實際工作中提取對文旅行業的核心理解,暨:“文旅行業=優質服務+文化價值”。所以“文旅+”的方法論就是通過服務和文化賦能的形式,形成對其他行業底層邏輯的提升。
比如我們在各地看到過很多的工業遺存,通過環境和產品的改造,形成了很多城市更新下的休閑旅游空間、研學基地、旅游景點。但是說實話,很少有項目能夠成功!為什么呢?因為投資容易,但是改變原來這個工廠(尤其是國有體系下的)的服務意識,比登天還難。從來不做主動營銷、周末放假管理層手機關機、園內服務靈活性幾乎沒有、任何事情都要三請示五匯報……,種種這些現象導致了就算改變了旅游的身體,但頭腦還是原來的工廠思維。這類只理解了旅游的殼、但是沒有做文旅的魂——服務的項目,一抓一大把,不可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也就更不會有良性的運營回報。
我們還可以吐槽過無數的行業:你買了一輛幾十萬元的車,除了上保險和檢車的時候能接到4S店電話外,基本上感覺不到他們的服務;你買了一個房子,交房前你是上帝,交房后你就是前任……
如果讓我們用文旅的思維去改造4S店,可能它會成為一個汽車博物館,但恰好有銷售功能;也許他就不需要各種抖音上那些精致的銷售人員,而是提供優質的從售前到售后的全過程服務,再到持續的生活增益價值等內容。有人可能要說,這種服務不是不會做,而是成本太大沒法做的時候,你去看看河南的胖東來、你去看看那些文商旅樣板的南京德基mall里上千萬裝修的衛生間,就能理解這個事情了。
我們最后將“文旅+”的本質和內涵總結為“服務意識、文化價值、產品思維”,而不是要將任何行業都改造成“旅游業”;是用“文旅+”的方法論,對其原有行業進行提升和優化。
02
發展文旅行業的負面內容有哪些
發展文旅行業造成的最大破壞,就是外來極其功利的商業氛圍,對原住民和在地文化的沖擊。從今年的西藏、新疆、內蒙等地頻繁傳出景區附近道路(又或者鄉間小路)攔路收費、沙漠里面放釘子扎破游客輪胎從而天價拖車;那些看上去熱情的當地人和出租車司機,可能給你推薦的不是最好的而是回扣最多的項目……旅游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卻帶走了淳樸和原生態的文化之美。因此尋找文旅產業與在地文化共生之法,是保留原生態文化之美的有效路徑。
當文旅不斷擴大內涵和外延、拓展時間和空間的邊界,終成一個萬能膏藥——發展經濟靠它,促進民生靠它,振興鄉村靠它,更新城市也靠它……就像重點中學里一個本來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大家非要期待他能考上清華北大,這其實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降低文旅預期,回歸理性態度”。
其他的負面問題包括且不限于“被利用的多、被真心對待的少”的文旅地產行業。甚至有一種聲音認為個別爆雷的項目是因為做多了“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較差”的文旅行業,而忽略了這個用來講故事的文旅行業對業主方本身項目溢價、土地成本降耗等方面的優勢——“少講點故事,多干點實事”。
文旅這個行業是很多不理性投資人的“陷馬坑”,我們看到過太多以前其他行業的成功者進入而被拴住、血本無歸的案例。今年開始,在很多場合我多次提到“文旅業已經進入了精密科學學科,而不是點子和資源為王的時代;需要在一百個環節都做對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靠某個有想法投資人進來就賺錢的時代”——“多一些理性合格投資人,多一些鉆研少一些鉆營”。
03
“文旅+”的應用場景都有哪些行業
很多時候,我們做“文旅+X或者N+文旅”都是基于讓這個原來的場景或者內容,具備文旅的屬性。說白了就是基于文旅運營的邏輯,進行產品的改造和升級。說實話,這是個小場景的應用。我們今天提出來的“文旅+”的本質是:將“文旅+”作為一個提高精細化服務和文化價值、產品思維的方法論,基于對原有行業而非讓其發展文旅產業、實現價值提升的模式。
我們舉一個很多人可能比較不容易接受的場景:墓地陵園。其實是一個對絕大多數人非常不“友好”的一個場景。那種天然壓抑的氛圍、莊嚴刻板的園林,都給人一種壓迫感。如果用“文旅+”思維去改造,我們將看到大量的國外的公墓,都是當地人喜聞樂見的休閑公園,營造了一個沒有距離感的環境。用“文旅+”的思維提升其藝術性、休閑性、景觀性,用優質的生命教育意義,打破人對生老病死的那種神秘和恐懼。也許它不一定要發展成為一個“景區”,但它一定變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再說一個消費場景,今天各地建設了大量的田園綜合體,可惜,都成了“田園景觀公園”而不是“田園生產力中心”。鄉村+旅游的核心,早期是農家樂、農家飯,中期是民宿、田園綜合體,我認為后期應該是“原生態的鄉間生活”。我們回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要感受原生態鄉村的生活文化,他不需要將就我們旅游人群,只需要讓自己的生活方式更真實地展現就可以。但是這個過程需要以“旅游+”的方法論提升服務意識、形成有序的美學空間、輸出可接受的消費產品!原有生活不要改變,但是要用“文旅+”的方法論進行契合度的磨合。
其實“文旅+”還可以對無數的市政工程進行改造,比如我們這座城市濱海的湯河橋,原來就是行車的功能,但是每次走過那里,我都在想,如果兩側增加一個游步道,就會變成一個觀河海交匯的極佳高點場景,可能就成為了一個城市網紅景點!高架橋下,那些摩登城市的涂鴉和籃球場我們也應該有;那些密密麻麻種植了各種植物、花卉但是從來不預留足夠講解、休閑消費空間的市政公園,本應該兼顧文旅功能,成為構建主客共享的海綿旅游城市的接待空間……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很多行業都是刻板的、教條的,而文旅行業天生的服務業特征和對美的宣傳追求,能帶來很多行業的變革和邊際調整,助力美好未來的實現。
04
“文旅+”的后旅游時代思考
我們今天的文旅人是痛苦的,時代變化太快了。去年還流行的露營,今年熱度就下去了;開春如火如荼的飛盤,年底就趨于平常;上個月剛開始流行的city walk,又要被這個月的精神桃花源—夜替代。這讓我們做產品、做管理、做設計工作的被折磨夠嗆。
我們就想,當我們無法抗拒時代滾滾向前的車輪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回歸一些本來的場景:讓旅游和生活的界限模糊,甚至融入生活之中!當有一天各個行業都能夠提供優質的服務、都能夠對項目和產品進行文化的活化、都能夠在更藝術、更美好的場景中做本來的事情的時候,“人生何處不文旅”與“世界何須要文旅”就能成為矛盾的統一體。
所有沒有服務意識、沒有文化思維、沒有產品能力的行業,都可以被“文旅+”所改造、所提升、所服務。
我們這些文旅從業者,就能像IBM、麥肯錫等國際巨頭給做的動輒幾千萬、幾億的管理賦能一樣,給無數的行業進行文旅賦能,也許就能在“全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形成我們助力美好世界的體系。也許這就是文旅人下一個十年的使命!
我們大膽地提出一個設想:“文旅+”提資,應該成為以后各個行業進行服務能力、產品能力、文化能力的基礎支撐,文旅行業一批研究機構、行業從業者,都應該轉型到為其他行業進行文旅賦能的浪潮中去,用文旅的方法論,去建構整個行業的服務能力、產品能力、文化能力,這可能會給我們很多從業者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