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最近跑了好幾個文旅項目,看著那些投入巨資卻人流稀少的仿古街、空蕩蕩的“文化展廳”、還有苦苦支撐的特色小店,心里真不是滋味。問題出在哪?依我看,核心就一句話:文旅賺了吆喝,商業沒賺到鈔票。 這就像開飯店,門口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進了店卻發現菜單平庸、上菜慢、價格還離譜,客人能留下嗎?能回頭嗎?能掏錢嗎?3
過去咱們搞商業地產,習慣了“蓋好房子招租收錢”的模式??傻搅宋穆萌诤享椖?,這套玩不轉了。你引以為豪的明清建筑群落、斥巨資引進的沉浸式光影秀,確實能吸引游客拍照打卡發朋友圈——流量是有了,可口袋里錢沒多??! 游客逛一圈,拍完照就走,旁邊精心設計的文創店、特色餐廳門可羅雀。問題在哪?割裂了。 文化和旅游是兩張皮,旅游和商業又是兩張皮,最后誰也沒吃上肉。我在成都看過一個案例,桃蹊路鄰里生活廣場,早期定位不清,游客來了沒處消費,商家入駐了沒客流。后來團隊痛定思痛,重新調整:把本地特色的茶文化體驗嵌入廣場中心,周邊搭配快閃市集和輕餐飲,再聯動社區組織非遺手作活動。結果呢?游客停留時間從平均40分鐘拉長到2小時以上,周邊餐飲翻臺率直接翻倍。這就叫“皮”連上了,血通了2。
要讓文旅的“流量”真正變成商業的“留量”和“銷量”,關鍵在于設計能花錢的場景,制造必須買的理由。這可不是簡單地在景區出口塞個購物街就完事的。我總結了這幾年跑項目的心得,三個關鍵點開發商朋友務必重視:
第一,引得來:文旅種子怎么撒才能長成搖錢樹?
千萬別覺得有個古鎮外殼、擺幾件仿古董就叫文旅了。流量要精準,內容要“鉤人”。上海有個露天廣場項目(江南新地),開業時請了明星站臺造勢,地鐵、報紙、公車廣告鋪天蓋地,瞬間引爆全城關注,五一黃金周人山人海。這說明什么?起勢要猛,聲量要大。 3 但這只是第一步。更聰明的做法是學會“借勢”:跟政府合作打造“讀書城市”標簽,吸引高校資源2;跟銀行搞VIP客戶高端文化講座;甚至聯合特色咖啡館、清吧做主題快閃。武漢有個項目,把美漫COSPLAY展搬進商業街區,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群體,帶動周邊潮牌店銷售額暴漲30%。文旅內容就是魚餌,餌夠香、夠獨特,魚群才聚得攏。
第二,接得住:商業這張網,編得夠不夠密?夠不夠巧?
游客來了,你得讓他“不得不花”“花得開心”。業態組合是門大學問,不是隨便塞幾個土特產店和奶茶鋪就能解決的。犯定位忌諱太常見:要么扎堆跟風,滿街都是同質化的“網紅奶茶”和“文創冰淇淋”,毫無競爭力;要么為了“特色”而特色,搞些曲高和寡、根本不接地氣的高端藝術館,游客看不懂也不愿買單。記住麥德龍的教訓:它在歐洲的倉儲批發模式所向披靡,到了北京卻水土不服,為啥?地塊成本高、消費習慣不同。后來果斷調整,改租賃場地、優化商品結構,才站穩腳跟3。業態規劃得像拼圖,嚴絲合縫:
主力店錨定主題: 大型沉浸式文化體驗館(比如數字敦煌展)、特色演藝劇場(如地方戲小劇場),這是留住人的核心磁極。
快消餐飲填肚子: 別指望游客都吃大餐,干凈快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檔口(像武漢“鮮哆啦生鮮”開業策劃,700平米超市擠進4000人,靠的就是現場制作品嘗2)才是王道。
文創零售造記憶: 紀念品要超越鑰匙扣!結合地方非遺的手作體驗店(現場學做陶藝、扎染)、限量版設計商品,讓游客“為故事買單”。
功能服務?;A: 便捷的寄存柜、清晰的導視牌、充足的休息區、干凈的衛生間——這些“小事”直接決定游客心情和停留時間。動線設計更要講心機,別把男裝店硬塞在頂層(傳統百貨常犯的錯),把高人氣、快流轉的輕食和文創放在主通道,像藤蔓一樣自然引導人流深入3。
第三,轉得動:運營這臺發動機,油加足了沒有?
再好的戲,唱砸了也白搭。招商不是填滿鋪位就萬事大吉。見過太多項目招商時什么品牌都要,開業后各自為戰,互相搶客。必須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服務標準。策劃總監不能只寫方案,得是資源整合高手:
持續造血的活動: 每月小主題(親子手作周、美食節),每季大活動(四國文化展、漢服節2),像齒輪一樣咬合運轉,讓客流源源不斷。
數據驅動的調改: 盯著每家店的平效(每平方米效益)、客單價、轉化率。賣不動?是位置不好(動線死角),還是貨不對板(游客不認)?快速診斷,快速調整。冷區激活可以搞限時快閃、主題展覽引流。
商戶共生共榮: 別把商戶當“租客”,要當“戰友”。定期組織商戶交流會,共享客流數據,聯合推出“逛展+餐飲”優惠套票,抱團取暖才能把蛋糕做大。
說到底,商旅文融合項目成功的金標準只有一個:游客愿意為體驗付錢,商家能賺到可持續的利潤,你這塊資產的價值才真正盤活了。 它要求我們開發商轉變角色——不再是簡單的“房東”,而是資源整合者、流量操盤手、長期價值經營者。別再孤立地看待文化、旅游、商業了。文旅是那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商業是最終成交的臨門一腳,中間環環相扣的體驗設計,才是把“流量”變“留量”、把“人氣”變“財氣”的黃金鏈條。1 把鏈條鍛造結實了,你的項目就不再是花錢的“景點”,而是下金蛋的“現金牛”。這條路不容易,但誰先打通,誰就站在了下一個十年的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