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是人類理想與精神文明的詩意棲居地,也是打造特色小鎮的最佳范本。
今年7月底,住建部門公布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不到兩年的時間,“特色小鎮”已從一個冷門概念轉化為一個勢頭強勁的產業風口。
那么,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鎮”,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8月22日,在2017特色小鎮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高層研討會上,10位國內權威特色小鎮和PPP模式專家共同探討特色小鎮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其中為特色小鎮發展提供樣板的“金誠模式”引發業內專家熱議。
中國特色小鎮3.0版本
隨著特色小鎮逐漸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單一的景觀游或產業特色小鎮,已無法滿足互聯網大環境下的消費需求和越來越嚴酷的市場競爭,平臺化整合運營為核心的3.0模式,將成為中國特色小鎮發展的新趨勢。
城鎮化1.0版本主要解決溫飽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精英化的需求和差異化需求的出現,城鎮化建設進入了2.0版本。在整個特色小鎮的建設里面,以整個產業升級、產業運營、產業投資為主線,同時考慮配套的整體產業的運行,這是我心目當中新型城鎮化的2.0版本。新型城鎮先驅者、金誠集團董事長韋杰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任興洲很認可韋杰所說的3.0版的說法。“過去是我們參與搞基礎設施,搞房地產,現在是要深度參與小鎮的發展、開發、建設和運營,未來形成一個閉環。”
她還指出,特色小鎮發展到今天,是呼之欲出的,而消費結構的變化,也最終倒逼這些小鎮開始發展。
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項目主任周凱波表示,從現在看,我們過去所片面強調追求城市規模、空間擴張到現在應該改變成以提升城鎮的人文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新型城鎮變成具有較高品質居住環境和較高產業提升功能的一個重要片區。
PPP模式助力特色小鎮的開發
國家政策的引領,以及消費升級帶來的旺盛市場需求,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兩只有力推手。從產業發展的規律來看,“風口”,意味著資金、資源的聚集,將快速催生一批行業新秀。但往往也意味著高強競爭,以及同質化導致的“過剩”危機。
把握發展趨勢,韋杰與金誠早早布局特色小鎮發展。在韋杰看來,當下的特色小鎮發展,一定要區別兩大模式。第一個模式是特色小鎮發展區別于地方債。目前部分PPP項目其實是變相的地方債。第二個是區別于房地產。
特色小鎮或者新型城鎮化,是當下社會發展的一大方向。韋杰在談論金誠特色小鎮時表示,我自己把它列為一個等式,“PPP+產業化+金融化”,等于金誠的特色小鎮。
如何理解這9個字呢?韋杰表示,“PPP”代表還是一個政府的總體規劃和政府總體的指導。“產業化”就是把金誠綜合平臺型的作用和廣泛的,整個社會的主體產業和配套產業都能夠融合進,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整個新區的開發。“金融化”在這里面做好地方債、產業投資和整體的資金平衡,來實現特色小鎮相對比較平衡和相對比較高收益的商業模式。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項目主任周凱波先生認為,現在所用的方法都是用PPP模式來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特色小鎮的建設。我們的社會企業家和社會資本可以在這方面省很多精力,這是和政府一起來推動,不是單獨來推動。
金誠成為特色小鎮發展樣板
城鎮化走到現在,大城市再擴張的難度非常大,如何吸納就業、改善民生,改善產業布局,特色小鎮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雖然當前國家推行的“特色小鎮”建設,賦予了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培育等重任,但“特色小鎮”仍然需要回歸到現代城鎮體系,惟有此,“特色小鎮”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只有小鎮產業發展的特色化,才能使“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為什么金誠能夠率先從浙江出發,打造多樣化的特色小鎮,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浙江當地的旅游、產業資源非常豐富。幾乎是一縣一業,一鎮一品,經過市場的發展,整個配置出現越來越特色化。
對于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韋杰講到三產并進,協同合作的思路很重要。實際上,這也是金誠在發展過程中正在踐行的道路,即以第三產業作為核心,配套智能家電的第二產業,以及以現代農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入口,第二產業促使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而第一產業的農業,則是服務三產的,三折協同發展。”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促進辦主任周凱波對偉杰提出的在金誠特色小鎮發展在開始時以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作為切入口的模式非常贊成。
對于金城集團58個特色小鎮的項目,近5000億的投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市場經濟所所長任興洲女士表示,相信他們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通過他們的實踐,通過他們不斷的往前探索,能給我們未來的特色小鎮的發展,PPP的發展,政府和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合作的樣板和模式。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