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生鮮社區電商平臺呆蘿卜出現拖欠供應商貨款及員工工資的情形。對此,呆蘿卜回應稱,由于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公司日常經營受到重大影響。
據悉,今年7月,呆蘿卜剛剛完成6.3億元人民幣A輪系列融資,該輪風險投資由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
就在獲得A輪融資的消息發布后,呆蘿卜關店的消息就開始發酵。但是當時呆蘿卜對外界表示,不存在關店一說,未來將會在全國開設更多門店。
公開資料顯示,呆蘿卜成立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18日,第一家呆蘿卜門店——習友路店在安徽合肥開業。從去年開始,呆蘿卜決定從地域性生鮮企業向全國性生鮮企業轉型,進軍江蘇。同年8月,呆蘿卜線下門店突破100家,月訂單突破100萬單,并獲得了千萬級美元的天使輪投資。同年11月,呆蘿卜南京第一家跨城門店開業。
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呆蘿卜成功進駐安徽、江蘇、河北、湖北四省共計19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
不可否認,呆蘿卜之所以達到如此之快的開店速度,與其采取加盟擴張模式不無關系。加盟商負責運營、推廣,其他工作則由呆蘿卜承擔。但是有加盟商曾經表示,加盟店的利潤并不高。
有業內人士認為,生鮮行業是一個高耗損、低毛利的行業,要想持續盈利,前端必須具備三大條件:訂單密度夠大,客單價夠高和配送成本夠低,在訂單密度足夠大的前提下,大城市門店必須達到90元的客單價才抵消配送成本;中臺必須有強大的供應鏈;后端要有高質量的產品和定品。這樣的盈利標準對于當下的生鮮電商而言未免過于嚴苛。
與其他生鮮電商模式不同,呆蘿卜不提供送貨上門服務,而是在小區密集處開設了門店作為取貨點,顧客下單第二天自行到取貨點取貨,相當于是 “線上訂單+線下自提”模式,門店精準采購,客戶到店自提,避免了生鮮的庫存耗損,也降低了配送壓力。有分析認為,從理論上看,這種經營模式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但實際上,自提模式存在很嚴重的后天不足——訂單量少和客單價低。而這兩個缺點對于生鮮電商而言是致命的。
自今年以來,生鮮電商行業頻頻出現關店潮,呆蘿卜是否能繼續存活尚未可知,但在資本狂歡落幕的背后,許多生鮮電商永遠停擺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安鮮達就是其中一家。今年7月5日,據物流指聞報道,菜鳥和天貓已正式切割掉安鮮達,與安鮮達劃清界限。對此,相關人士表示,天貓、菜鳥與安鮮達共建生鮮冷鏈業務合作的終止意味著安鮮達正式成為棄子。
對于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呆蘿卜表示,后期會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籌措資金,渡過難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呆蘿卜如何快速重建市場和資本的信任,將成為其最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