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低迷之勢難擋。近日,記者走訪華冠天地購物中心公益橋店(以下簡稱“華冠公益橋店”)時發現,店內僅有不足30家商鋪仍在營業,整座購物中心空置面積接近七成。北京華冠商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冠商業”)對此解釋稱,因為經營場所存在物業糾紛,使得華冠公益橋店不得不清退部分商戶。不過,店內有部分商戶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該購物中心平日顧客很少,自己的銷售不理想,選擇不再續租。作為區域零售中的典范,距離華冠商業嘗試進軍北京主城區僅僅三年多的時間。
撤店近七成
華冠商業在北京市南部密集布局的商業網絡中,出現了經營“黑洞”。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多次走訪華冠公益橋店,店內地下一層屈臣氏的銷售人員表示,購物中心將進行調整。記者粗略統計發現,整個店內的閑置面積約有七成,目前僅剩余不足30家店面仍在營業。在該店2013年開業之初,曾有數百家品牌門店進駐,場面紅火、名牌環繞。相比之下,如今店內顯得格外冷清。
華冠公益橋店分為地上四層和地下一層,經營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一層、二層的中心位置已經被全部騰空;一層的珠寶、手表品牌大部分已經撤離,現在由同仁堂、和合谷、星巴克、鑫六福等品牌勉強支撐門面;二層僅有3家店面經營;三層仍有大量的兒童培訓、娛樂,以及餐飲、美發造型等門店在經營,盡管該樓層東方愛嬰門店還在營業,但已經暫停會員報名;四層稍顯“豐滿”,電影院、健身房等大型商業項目仍在營業;從扶梯進入地下一層,可看到一面圍擋,曾經的超市已不見蹤影,剩下呷哺呷哺、美食廣場、屈臣氏、鮮花店維持經營。
據了解,華冠公益橋店出現品牌撤店的情況約發生在一個月以前。
物業糾紛所致?
北京商報記者聯系到華冠商業的工作人員,對品牌商戶撤店一事進行核實,工作人員表示,原因在于出現房產租賃糾紛,華冠商業做出了清退商戶的決定。上述工作人員透露稱,華冠商業與華冠公益橋店的物業方簽訂了20年的租賃合同,但城管部門查看建筑后認為地上第四層為違章建筑,必須拆除。
據了解,華冠商業對華冠公益橋店的裝飾等各方面投入約為1億元。如果拆除第四層建筑,會造成其他樓層也不能正常使用,華冠商業前期投入的億元資金將付之東流。對于與房東的租賃合同糾紛,華冠商業已經提起訴訟,目前整個訴訟已經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華冠商業總經理肖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訴訟尚未結束,華冠公益橋店的后續發展還是未知數,如果與商戶續簽租賃合同,將來可能導致與商戶間的租賃糾紛。目前,華冠公益橋店已經停止招商,并不再與商戶續約。
另外,上述華冠商業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是違章建筑超出應有高度,處在第四層的電影院、健身房搬離可能影響整個購物中心的人氣,所以也有很多品牌選擇離開。
客流稀少難維繼?
盡管華冠商業認為華冠公益橋店遭遇品牌撤離的原因在于租賃糾紛,但實際上整個實體商業都在處于寒冬期。
華冠公益橋店二層Donoratico服裝品牌店的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進來購物的消費者不多,一些門店因經營不佳早已撤店,另有部分品牌商戶合同到期后,購物中心不再與之續約。該工作人員稱,當日進店顧客不超10位,僅成交一筆折扣商品的生意。
與其他商圈內屈臣氏門店內少則十多名導購的狀況不同,華冠公益橋店內約300平方米的屈臣氏,平日最多有2名工作人員同時坐班。屈臣氏店內工作人員表示,“在這兒工作很清閑”,她還透露,因購物中心顧客較少,從12月19日開始,華冠公益橋店已將營業時間調整為10:00-20:30,所有工作人員在20:30前離開。
針對華冠公益橋店的狀況,北商研究院特邀專家、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店選位良好,居民區環繞,特色經營將成就巨大的消費潛力。
經營模式之辯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1月20日,華冠天地北京公益橋店正式開業,在公益橋商圈與北京華聯BHG、銀泰百貨展開激烈競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華冠商業此前布局的超市、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便利店等實體店,多數選址房山,進入主城區的門店占比不足10%,而華冠公益橋店作為華冠商業的第四家百貨店,則以首次走出房山區域零售的角色進入北京主城區。
華冠公益橋店開業時肖英曾表示,華冠公益橋店填補了北京南城地區時尚百貨業的空白,開業后成為公益橋商圈最大的購物中心,目標是成為城南最具標志性的百貨店。據悉,該店開業之初便定位于大眾時尚百貨,曾引入歐洲中檔品牌,兼有餐飲娛樂。同時華冠商業一直堅持超市自營模式,再配以一直堅持用超市的心態做百貨,“薄利多銷”最大限度讓利消費者。
對于華冠公益橋店的低價讓利經營模式,王成榮認為,消費需求不斷發生改變,華冠商業有自身的經營優勢,但如今的市場已興起享受型消費,消費者不再局限于被低價所吸引。“商品缺乏獨特性,低價競爭正在失去優勢。”他說。
據了解,2015年華冠商業位列中國連鎖百強第77位,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百強第40位。華冠商業先后榮獲全國誠信興商雙優示范單位、全國商貿流通服務業先進集體、北京市商業名牌企業等榮譽稱號。
租賃糾紛待解困
實體寒冬期尚未度過,加之物業糾紛羈絆企業精力,這對實體商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無獨有偶,一直以“不關店”成為零售業神話的大潤發,也因物業糾紛無法維持門店經營。山東的大潤發濰坊濰一廣場店一直保持同比10%的銷售增長率,但由于廣場內千余戶業主已購房五年房產證至今未辦理,業主權益受損,紛紛維權。最終山東濰坊濰一購物廣場只剩下大潤發。因所處店面位置的物業糾紛,在今年10月大潤發濰坊濰一廣場店選擇閉店關張。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表示,租賃物業能為零售商省去大量的成本,在北京地區,大部分零售品牌處于“二房東”身份,但這個身份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同時房租高企也是零售商需要考量的問題。此外,由于產權紛爭問題,11月30日-12月3日期間,飄亮購物中心物業方金馬長城對該購物中心停止供暖,并停水、停電,導致商場無法正常運營。
從2009年一些零售品牌開始涉足商業地產,自建物業。家樂福四元橋店、蘇寧廣場慈云寺店等零售商自建物業門店相繼營業。也許自建物業能緩解高場租之重,并能按照零售商的規劃設計物業,但資金鏈若出現困局,會給品牌帶來拖累的難題。物業糾紛加之經營慘淡,對于華冠公益橋店的運營難題,王永平認為,零售企業應該在租賃物業之前進行仔細調研,避免租賃風險發生。“行業內曾有一些零售品牌與物業在簽約之前,因違章樓層而享受租金減免,但在零售品牌接受‘優惠’后,因經營不佳,以‘違章建筑’不合法為由,希望物業方退回相關費用”。
>> 華冠商業布局一覽
2012年 華冠物流配送中心建成投入運營
2013年 華冠天地購物中心公益橋店開業
2015年 華冠商業與京東到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16年 華冠的24小時營業便利店正式開業
2016年 華冠天地購物中心公益橋店多數品牌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