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臺灣文化地標誠品的首家大陸旗艦店——“誠品生活蘇州”將正式啟幕。融合書店、商場、居所的誠品復合式經營模式,給大陸帶來“文化融合、創意并呈”的文創整合新思維,引發兩岸關注。
規劃籌謀六年,最終花開金雞湖畔。追求理想人文式生活情懷、獨具善愛美生命體驗的誠品,將為千年姑蘇古城帶來什么?誠品“與人為善”的永續經營之道、“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核心價值將如何在大陸承襲?在大陸城市文化形塑、促進文創產業附加值方面,誠品將帶來什么經驗?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日前接受專訪,深入回應讀者關切。
牽手蘇州,因緣俱足
新華社:為什么是蘇州?
吳清友:蘇州,從古以來,別具人文積淀、素養,她不是一個商業、政治中心,而是一個生活空間,兼具人文藝術與創意生活。蘇州的精致典雅,與誠品氣質相契合。
新華社:如果從商業角度考慮,北京、上海似乎更具有吸引力。
吳清友:誠品與蘇州的結緣,是一個誠心誠意,因緣俱足的過程。最早在2007年左右,有蘇州領導去過臺灣,對誠品表達了好感。我們原先有所遲疑,一則大陸那么大,為什么是蘇州?二則我本來沒有那么強的商業驅策力。直到2009年,我們回訪蘇州,蘇州工業園區領導帶我們深度了解園區。
我很容易被誠心誠意感動,對于金雞湖畔的環境也十分喜愛。雖然從商業上看,這里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去努力耕耘,但我承認,被肯定、被鼓勵、彼此信任的感受,貴于一切。
自此,我開始想,誠品能為蘇州帶來什么?蘇州也有很多高樓大廈、百貨商場,我們能為蘇州市民帶來什么不一樣的體驗?誠品人喜歡做夢、想象,我們希望誠品在蘇州完成一場古文化和新文明的交匯。
透過這次合作,我也看到大陸很多城市領導人,在為這片土地,為中國未來,為人類幸福付諸努力。讓我深受感動。
所以,一個善的因緣,發展到今天,成就了誠品生活蘇州。
新華社:誠品生活蘇州開幕,對于誠品意味著什么?
吳清友:誠品北上發展,對誠品意味著什么,不那么重要。我更在意的是,誠品的到來,對大陸意味著什么?潤物細無聲。我們希望誠品在無形之中分享最美好的體驗,希望你到誠品來,可以看到世界;看到自己;看到東西方不同文化。
新華社:誠品的一個特色是“連鎖而不復制”,內地首家誠品有何特色?如何本土化?
吳清友:誠品一向講多元空間、場所精神。誠品生活蘇州有展演廳、Forum、博覽大廳、戶外廣場、綠意平臺、水岸大道等等不同的公共空間。她就像一個珠寶盒,掀開了,里面交錯著不同層次的空間,各自上演不同的精彩。
我們常說,“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是人們的參與成就了誠品的精彩。即將展現給蘇州人的誠品,將不僅屬于誠品人,而是共同屬于在地人和讀者,是每一位走進誠品的人們的作品。
誠品的每個營業點都會依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設計出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蘇州店的打開方式和臺灣、香港都不一樣,我們特別融入了蘇繡、蘇扇、核雕、桃花塢木刻年畫、緙絲等蘇州文化,希望這些精巧的傳統工藝,能在誠品有嶄新的呈現,再度被大家看見。
誠品人都相信,善、愛、美,是人類內心共同的向往。我們的營運模式是,把人文、藝術,以創意的形式融入生活。未來一年,誠品生活蘇州逐漸走上軌道,每年預計將舉辦300場活動,涵蓋閱讀、建筑、攝影、兒童、烹調等不同主題,靜態動態呈現多元生活。所有讀者都可以參與,變成誠品的一部分。
新華社:一開始會否有營利困擾?
吳清友:雖然誠品已是稍具知名度的文創品牌,但以商業眼光來看,誠品人對于營利的思考并不精明。
我想起一位評論家提過,知道一個理念,至少要花費20年時間;深信不疑發揚光大之,至少要30年光陰;爐火純青運用自如,恐怕要耗掉50年生命。
現在談到產業,大家難免會用一個短期商業績效、顯性KPI來做衡量,但在我,假使真的想做,一定要經得起全球化市場的考驗、競爭、比較。那么,如果沒有很強的文化和精神成為你的底蘊、土壤、養分,就很難持久。許多文創產業就像放煙火,瞬間消失,淘汰率很高。我并不是悲觀地看待這個產業的發展,但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態度:若想持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先積累、培養文化底蘊、精神素養,培養審美和各方面的價值理念。
新華社:空間、場所精神是誠品很強調的一個要素。
吳清友:空間其實是很神秘、奧妙的,誠品相信“場所自有精神”,人們很容易受到空間的影響,只不過有些人不易敏銳覺察到。人們在不同空間、從事不同活動,領受到不同的氛圍,比如我們在佛寺、教堂和KTV,感覺是全然不同的。
誠品以“款待”的精神看待空間的運用,這是誠品20多年來堅持的理念之一。誠品生活蘇州是我們首度自行設計、建造的項目,我們把理念付諸行動,在空間運用上有所取舍,保留大量的留白,希望人們在這里能夠沉靜下來。我們把過去到現在的夢想,融入這棟建筑里,期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尋找到他喜歡的一些角落,而他在這里度過的某個時光,未來可能成為重要的生命記憶。
走進誠品生活蘇州,最為醒目的是6米寬、18米高的大型步梯,延伸直達3樓書店大堂。這片寬廣的空間原本可以拿來作為商業用途,為什么要做這么奢侈的設計?因為我們希望讀者行走在步梯上,可以透過空間轉換、調整心緒,變得從容;在一步步逐級而上的過程中,完成某種意識的醞釀,隨后進入閱讀的殿堂。
這些思考可能都是誠品的自我想象,想象太多、期待太多,實踐起來難免會成為負擔,但這是甜蜜的負擔,出發點來自于對善、愛、美的堅持。
不能被復制的是心念、緣起
新華社:透露一下誠品的規劃?未來還有哪些城市有機會迎來誠品?
吳清友:明年春天,上海中心的誠品將要啟幕;2018年,預計深圳店將會開業。
新華社:誠品的到來,對于大陸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吳清友:誠品是在一種理念之下產生,終極關懷是人,是生命,是閱讀。創立之初,誠品就提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核心理念。當然,誠品也幸運,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肯定。在商業現實社會里,經過競爭、挑戰,得以生存發展至今。
若問誠品今天有什么成就?如果能對某些人有過好的、正向的影響,也許就夠了。誠品人明白,要堅持美好的理念,還得兼顧商業挑戰,從績效、價格、價值衡量,這是必須有所抉擇的。抉擇的根源,非商業決策,而是誠品人的信仰,終其一生追求的精神情懷?!?/p>
我一直相信,21世紀人類對于心靈生活的追求,即將成為在基本物質生活滿足后的必然依歸。誠品堅持的過程,以及人類對閱讀的持守,我認為是最可貴的。
新華社:您認為大陸書店業態如何?誠品經驗將帶來什么?
吳清友:我第一次到北京,一位官員問我,有什么想法?我提到一點,感覺大陸讀者應該可以在書店得到更好的款待,在環境、空間和服務上。
我想,至少今天,誠品在蘇州做到了。
新華社:您不怕誠品在大陸被模仿嗎?
吳清友:從廣大讀者、市民的角度而言,誠品是樂于被復制的,我們盼望更多人共享這種友善的空間。而我認為無法被復制的,是經營事業的心念、緣起。
新華社:什么樣的心念?
吳清友:經營誠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念,是尊重,我們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常在書店里看到很多不同的容顏、表情,那是每個人當下心境、心情的顯現,也是他生命歷程里的一部分。我們常??吹?沉浸于閱讀的容顏,是從容的、開懷的、喜悅的,而不是悲苦的、哀傷的、緊張的。
現實生活是很苦悶的。閱讀具有治療的功能,是撫慰人心的必要存在。
文創的前提是文化是精神
新華社:您怎么定義誠品的文創模式?“以書店為核心的全新一代文化創意產業平臺?
吳清友:平臺好像商業意味濃了些。書店是一個眾生平等的空間,你有時間來,不一定要花錢,只要在書店就是受歡迎的。你愿意用你生命的一個當下來到誠品,就是我們的榮幸,就是結善緣,值得我們珍惜。
人們和閱讀之間,若因誠品發生了聯系,這是精神性的、靈性的一部分,我們樂于促成這樣的聯系。誠品的英文名稱eslite,源自于古法文。但誠品所謂的“菁英”,指的是“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我們希望把每個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激發、顯現出來。
新華社:大陸也在發展文創產業,臺灣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吳清友:全世界都在尋找文創。文創產業勢必要跟生活形態緊密連接,而非單獨存在。我的觀點比較保守。文創方面,不管臺灣、大陸,還有一些路尚未水到渠成,包含文化、素養、美學、生活等。這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用心。
嚴格講,不管在大陸,還是臺灣,當年祖先的文化創意成就不亞于當今。你要有欣賞能力,要重視、花時間,這跟短期致富是兩件事情,素養的提升需要時間涵養。講這個可能會太掃興,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比較嚴肅的,沒有用純粹商品化來看待這件事。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作,背后都有故事、時代、文化、生活等等背景。當我們沒有醞釀出某種文化堅實基礎的時候,奢談文創產業,是緣木求魚。她會變成漂浮的,沒有根的,不接地氣的。
現在文創產品很多缺乏精神底蘊,只是在造型上做一些所謂創意設計。其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礎,這是文創商品的精神和靈魂所在,理念和故事所在,這是求創新求發展的永恒基礎。
無商業不能活,沒文化不想活
新華社:在電商時代,全球實體書店業都面臨發展瓶頸,誠品如何實現逆襲?
吳清友:大家把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太窄化了。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
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部的心靈活動?,F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于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并且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里,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象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淀的。
同一本書,不同生活背景、興趣、生活素養的人,得到的領會是不一樣的。讀者從作者的某一本書所積累的能量,產生的連鎖反應,遠遠超過作者所能想象,超過作者原先落筆的張力和意義。
沒有所謂的逆襲,只是我們的讀者一直都在,他們需要尋找精神和心靈的依靠。書店要做的,就是相信未來。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新華社:實體書店的復興,除了依靠商業邏輯,更需要文化邏輯。誠品怎么在這兩種邏輯中平衡?
吳清友:我曾說過,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我們不是修行人、出家人,我們也要營生、過日子。誠品經營的概念,就是觀察讀者、社會的需求、發展趨勢?,F在,閱讀已經跟個人的生活、工作、喜好、興趣結合在一起。換句話,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誠品的復合式經營,有一點永遠不變,以讀者為中心,去滿足其除了閱讀之外還需要的多元服務。
在誠品里,有書籍、文具、商業、時尚、創意商品、餐飲服務等等,但基本上不會看到高檔奢侈品,因為我們循著普羅大眾、中產階級的需求出發。
從人文藝術創意,到各種多元活動;從純粹閱讀,到加入商業元素。這個過程中,原來的閱讀并沒有減少,反而更大規模、更多元。誠品從人出發,絕不會在商業里失去原有精神。
誠品即便在最艱苦的年代里,也仍然舉辦、推動藝文活動,讓讀者遨游在藝術的滋養中,是誠品的基本核心價值、初衷所在。
新華社:有人說,“開一間純粹的書店,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您怎么看?
吳清友: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有一個說法,當你真的很投入的時候,連神都會出現幫助你。神,就是不知道所以然的存在,一種力量、靈感,源自心靈力量的偉大。
稻盛和夫強調“億萬人類的靈魂共同追求的價值,應是來自于活著的時候為這個世界做出多少貢獻,亦即做了多少善行才是”,這是很重要的生命美德。人生要為他人服務才能顯現存在的意義,我正是這種信念的服膺者?!?/p>
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么。
誠品賣的不是房子,是一種居所精神和生命態度
新華社:蘇州誠品生活的項目,還包括居所。誠品為什么要“賣房子”?
吳清友:臺灣有一位建筑師王大閎先生,設計了臺北松山機場、國父紀念館和許多名人住所。他很寡言,有西方人的自信,東方人的謙沖。
他90多歲了,小時在蘇州生活,血液里流著東方人的優雅、簡潔、謙虛、內斂、質樸。我和他的相處,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在大閎先生不善于表達的內在,蘊藏著無限豐富的精神向度。而他的居所,相當素樸,都是采用臺灣本土最常見的自然素材——比例斯文的木質落地窗、斬石子、清水磚、水泥磚、簡單地油漆,僅只如此。
大閎先生每接到一個案子,靈感源源而來,追求完美永無止境,即便案主已經滿意了,他還是要繼續完善,直到至臻完美。他一輩子在奉獻自己所相信的價值,盡己所能,至純至真。當一件住宅作品完成之后,大閎先生即謙稱那已是某位主人之居所,而不應再被彰顯為某位建筑師之作品。
我跟他心有靈犀,君子之交。我對于空間和居住的概念,深受大閎的精神氣質影響。
對誠品而言,第一次做這種大型臨湖建筑,可能是千年因緣促成。誠品牽手蘇州工業園區政府,我們共同努力,做詩意的規劃,完成一個幸福生活城市的轉型。
對于金雞湖畔這個地球上唯一坐標,誠品的設計在功能需求上有商業平衡的考慮,更有對人居環境、對土地、對歷史的敬重和謙沖。我們不能拿到這塊土地,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希望百年之后,路過這里的人,會說,當年的業主是有良心的。
我要求讓河畔保留下來,而非把商業行為發揮到極致。任何商業活動,都是短暫的,瞬間的!什么是永恒的,優先的?我想人人心里有一桿秤。
湖是自然,誠品是人文,自然和人文是人類存在的環境里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如何讓兩個元素充分俱足,是我們所思考的。誠品賣的不是房子,是一種居所精神和生命態度。
新華社:誠品居所和書店之間,是否有精神的相關性?
吳清友:當你今天有機會,做一棟建筑,譬如居所,做一個空間,譬如書店,對誠品與我而言,那都是安頓身心之所在,容納了生命中的悲歡離合,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唯有把這些都考慮進去,盡我們所能,才是從對人的終極關懷出發。
誠品談空間、場所,其實最重要的,是安頓人。不論是商業、文化,或各種情緒、生命活動,主角永遠是人。在這個層次上,居所和書店有著共同的精神特質。
我們必然面臨現實的壓力,但更要有理想的召喚。盡我們所能去為居所主人實現理想的生活表達。在居所設計中,我們投入很多心血,小到爐子的燃點、開關的品牌,都要講究最好。這從商業上是不講效益的,但于我心安。
新華社:您想通過誠品居所,呈現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吳清友:我個人較欣賞的居所精神是“寧簡勿繁,寧鈍勿巧”,我相信當人處在愈簡約的空間里,愈有機會覺察本我。大閎先生簡單、質樸的住宅空間正具有此種氣質。同時,我也感受到他生命中淡泊卻開闊、優雅且寧靜的境地。當年我還是一個年輕人,他笑我,你這種年齡,還在搜集、收藏;而我這個年齡,已經在舍棄、放下。
我由此更相信,建筑是一個人的生活容器。建筑反映了人的價值理念,有靈性,與居者的精神氣度、人生觀高度契合,表里如一。
只想誠懇地去面對生命
新華社:什么樣的成長環境熏陶出您的品格、格調?
吳清友:我的父親,他的人格、價值、信仰、生命的遭遇,是我親眼所見的。初中時,我的父親為人作保而受累破產,一下子從董事長變成挑糞喂魚的工人。但他是個“硬氣的生命”,在那段做工還債的日子,堅持“苦,也要苦得清清白白”。從富有到貧困,他堅守一個“誠”字,誠以待人。這是父親給我的禮物。
我的父親一輩子,只求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對誠品,對我,都是生命的榜樣。
新華社:您有景仰的商業前輩嗎?
吳清友:稻盛和夫,一位偉大的企業經營者,窮畢生之力,優先觀照生命的本質,而非只聚焦在機會的掌握、版圖的擴張與獲利的增長。同樣身為事業經營者,我個人對于稻盛和夫深感認同與敬佩,他的人格氣度,讓我十分尊崇。
優秀的經營者,除了完成傳統角色要求之外,必須超越商業績效,創造出新的生命典范,孕育出新的生命價值。
新華社:“歡喜做,甘愿受”,您說過這句話,怎么理解?人生中最困難的是什么時候,怎么度過?
吳清友:人的一生應該為相信的價值理念去奮斗。我相信,今天在大陸很多不同的角落,在鄉下、農村,依然有父母為了小孩能讀書,如油燈燒盡一生。這種人性至善、溫暖的故事,還會發生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為所相信的價值存在、奮斗,我們是其中之一而已。
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功課,上天之所以賦予人不同特質,讓你來到人世間,正是為了完成某一樣功課,不管成敗、貧富、順逆,都可將之視為生命必修的功課。你若成功是因為很多人的協助、照拂,不需驕矜,而要更加謙虛;即使你失敗了,也是被當作鏡子引以為戒,失敗亦被賦予積極意義。
儒家有言:“生而知之,習而知之,困而知之”,當生命中的某一階段處于困境時,其實正是領悟較高生命智慧的深奧時刻。
新華社:實體書店受沖擊的環境下,您有過放棄誠品的想法嗎?堅持下來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吳清友:我從來沒想放棄過,我相信某一股心靈的力量。你夠誠懇,你的價值和理念是對的話,就可能成為比較幸運的人。誠品20多年來的一個事實感受,是際遇——不同的時間,總會遇見不同的貴人。當然這并沒什么值得驕傲的,只是成就一件事,需要因緣俱足。我也相信,人的一生,來到世界上,都有命定的功課,只是每個人的際遇不同。
病痛是我的必修,誠品是我的選修。時空環境下,我常常思考,假使還有明天,還有未來,把生命歸零,重新整理之后再出發,會如何?我的爸爸比我苦都可以堅持,身為他的兒子,即便未來并不可知,能否存活并不確定,但冥冥之中,我許下前行的諾言,就在心中埋下一股力量。我想,內在的驅動力,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父親典范。
新華社:回顧過去的人生,有什么事特別遺憾的,有什么事特別驕傲?
吳清友:生命是無常的,人是無名的。我比較相信,一切都是因緣。不知道是否天注定,沒什么好遺憾,好驕傲。只想誠懇地去活著。
苦難生智慧,煩惱即菩提。我自己經歷過病痛,我的信心來源,就是以正面思維面對挫折與磨難。這是我生命過程中所應驗的深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