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正處于轉型期,雖然轉型方向已經明朗,但在實際轉型過程中,百貨企業遇到的挑戰依然較為嚴峻。南北百貨巨頭共同開拓新型經營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轉型探索。
零售巨頭上海百聯股份、北京王府井百貨與擁有全球采購網絡的香港利豐貿易公司日前簽署三方合資協議,在上海自貿區組建合資公司,重點開發男裝、嬰童、家居生活、潮牌等品類,3年內將打造6個品牌,計劃開店300家,實現終端銷售1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在百貨業持續蕭條的情況下,跨越上海、北京、香港三地的商業巨頭聯手,將拓展商業新模式,提振中國百貨業。
“失意者聯盟”
“百聯、王府井、利豐聯手成立百府利合資公司是明智之舉,三家百貨巨頭強強聯手將產生優勢互補,形成協同效應,有利于它們共同進行轉型。”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近年,國內百貨業普遍面臨著商業格局雷同、銷售持續下滑的窘境。此次三大商業巨頭聯手,可以利用百聯與王府井遍布全國的線上線下零售渠道資源,借助利豐遍布全球的采購網絡與供應鏈管理優勢,加速商業模式的升級轉型。
百聯集團董事長陳曉宏表示,三方將充分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先發效應,打通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加速百聯“脫胎換骨”轉型發展。今后,合資公司主要業務聚焦自有或授權品牌開發,還將協助尋找適合百聯股份、王府井百貨零售渠道的外部品牌(包括線上及線下)或品牌中的合適產品開展總代理或總經銷業務。
零售業專家丁浩洲認為,百貨業具有地方特性,一般“各自為政”。然而,隨著電商沖擊和成本增加,百貨業者近幾年陷入尷尬境地,其與電商相比,沒有價格優勢,與購物中心相比,則缺乏體驗感,因此很多百貨項目都選擇關店止損。在關店潮后,百貨業者必須面臨或退出市場或轉型的問題。
杜巖宏認為,合資公司將發揮百聯、王府井、利豐三者的資源優勢,配合推進企業自營業務及境內外采購、開拓自有品牌,有利于推動國內傳統零售業的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百貨行業集中度較低,通過供應鏈端進行合作,可以有效提高百貨企業對品牌商的議價能力。百聯、王府井和利豐的合作,在促進自身經營效率提升的同時,更有望為百貨行業帶來示范作用。三方的合作將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從規模效應和差異化兩方面直擊困擾百貨行業多年的供應鏈困境。
“其他企業進行效仿是大概率事件。”杜巖宏表示,三大百貨聯手之后,可以獲得很多好處,同時會對行業內的其它企業產生威脅,促使其他企業進行類似合作。
不過,奢侈品及零售行業分析師唐小唐稱,此次合作為“失意者之間的合作”。在他看來,三方選擇合作的時機并不是中國零售市場的最好時期,而是在利豐丟失最大客戶之一的沃爾瑪后以及國內百貨業普遍陷入疲軟之際采取的被動合作,合作面臨的挑戰不小。
拓展新模式謀轉型
根據國內傳統零售企業的一季報以及上年度業績,過半國內零售商都面臨銷售下滑。傳統百貨企業也在思考如何變革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轉型迫在眉睫。
北京王府井集團董事長劉冰表示,傳統的聯營模式已經離消費者越來越遠,通過三方資源的整合來發展自營業務并推動傳統零售業的轉型。
“在百貨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合資公司具有資金、資源、品牌等方面的優勢,采購、供應鏈、物流體系、銷售渠道等都具有較高水平。合資公司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戰略方向符合市場發展方向。如何對三大百貨巨頭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并在轉型中獲得突破成為關鍵。”杜巖宏認為。
劉冰坦言,實現零售企業的轉型,創立新的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經營能力,是零售業需要思考的問題。“要逐步將合資公司打造成擁有‘互聯網++’基因,具有一流買手團隊、品牌營銷、全渠道管理、供應鏈管理及研究設計能力的新型品牌開發管理公司。”
“合資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其他百貨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自營、發展買手制。以往,百貨公司的聯營占比較高,雖然這能使百貨公司降低營運風險,但同時也降低了百貨公司對商品的把控能力,而合資公司欲發展自營、開發自有品牌進行突圍。”杜巖宏說。
在杜巖宏看來,當前百貨業正處于轉型期,雖然轉型方向已經明朗,但在實際轉型過程中,百貨企業遇到的挑戰依然較為嚴峻,尚沒有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出現,三大巨頭聯合,能夠為行業轉型帶來新思路。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百貨業長期選擇的聯營模式已經越來越難走。由于百貨商普遍采取出租場地的聯營模式,其自我經營能力越來越弱化,離消費者和市場越來越遠。在此情況下,南北百貨巨頭有勇氣選擇與利豐共同開拓新型經營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轉型探索。
杜巖宏認為,互聯網正在對傳統行業進行重塑,百貨行業勢必會走上“互聯網+”的道路,與電商相比,百貨企業的優勢在于能夠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購物環境、提供更好的購物服務。在轉型過程中,百貨企業應該突出優勢,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此外,百貨企業還應該在供應鏈、物流等環節“深耕細作”,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