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更新”旨在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煥發舊社區的活力。它的出現與流行,本質上是一種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革新——從大街區到小街坊,從寬馬路到窄街道,從土地規模增量到規模減量,從快節奏到慢生活……
微更新——留住老城記憶
當今的城市發展面臨著很多復雜問題,中國也不例外。產業的更新迭代、文化歷史的傳承發展、環境能源的利用保護、人口質量與數量的控制優化、社會福利的保障健全、氣候災害的監測預防......以往中國的習慣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去解決這些矛盾,大拆大建的方式保住了經濟效益,卻嚴重破壞了社會有機體。城市最后往往只得到了龐大的建筑群,許多城市過往的獨家記憶開始慢慢消退,城市開始出現“千城一面”的格局。
用“溫和”的手段與方法發展城市、改造城市是當下迫切需要的。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讓其慢慢生長,在此過程中我們需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不要迫切地大拆大建,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留下回憶往昔的土壤。
(2)不急功近利,科學地、有系統地保留現狀以及有紀念價值的場所與建筑。
(3)不要不留余力地驅趕原住民,綜合考慮現存建筑及設施、居民狀況、歷史文化保護等內容。
(4)不做粗暴地做“改變性”設計,而是對現有形態進行精細化的“適應性”設計,努力保存舊城原有肌理和風貌,保存老字號店鋪、古樹名木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傳承鄉愁文化,為城市留住時代的記憶。
微更新——老城讓城市更有人情味
卓有成效的“微更新”往往是讓使用者作為“微更新”的參與者參與其中。政府、規劃師、業主及經營者以共同締造工作坊作為平臺,在保持街巷肌理、建筑風貌不變的基礎之上,進行建筑立面的“微整形”。用精心繡花的態度,保護傳統街巷和院壩空間,盡可能保留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間環境。對被侵占的公共空間節點及街道進行協商式設計,重點打破宅基地的圈地占地現象,消除消防安全隱患并增加綠地及休閑空間。
培養市民關注社區空間的意識,鼓勵和促進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打破目前由政府和專業設計師主導的現狀。鼓勵村民、經營者通過藝術彩繪、創意景觀等方式,對自家房前屋后進行美化改造,使文藝元素為傳統街巷增添活力。
無論是擴充資金來源,還是避免“微更新”形式化,都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以自下而上的內生力量讓“微更新”更貼心、更充實、更豐富,真正讓人們在城市“詩意棲居”。
“城市共生”——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地處珠江入??跂|岸,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始建于東晉年間,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 被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南頭古城曾是深圳地區的核心,但改革開放后,大量資本涌入,人口快速擴張,城中村瘋狂生長,南頭古城很快就從一座低密度住宅為主的古城,變成了人口密度巨大的城中村。
南頭古城布局與區位
在不可能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南頭古城開始了它的復興之路:
(1)活化歷史文物建筑
重點恢復了南頭古城南城門、東城門、十字街。南城門廣場是古代守御鎮海、登高點兵的重要節點,通過活態復原城墻、打造甕城廣場與書院廣場,營造活動與歷史古跡緊密結合的體驗式遺址景觀。在保持場所特質的基礎上,增加在地空間的吸引力,塑造承載更多共同記憶與歷史的新空間。
修繕后的南城門與甕城廣場
東城門位于一個街巷廣場,因此在保留老樹、古墻的基礎上,復建和擴增了新安縣衙、古城牌坊,保護修繕了信國公文氏祠、報德祠、東莞會館等歷史建筑。集市與樹下擺放著各種業態的外擺,在老樹下、城樓邊營造一處市井喧囂人間煙火之地。
修繕后的新安縣衙
信國公文氏祠
(2)原有環境改造
結合政府和市民對于古城的反饋,設計師提出古城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改造策略:從尊重歷史原真性出發,對建筑風貌重新梳理,有機保留各個年代的文化層積和歷史記憶。設計師對每個樓棟所處位置、樓棟層數、現狀風貌進行現場勘察,分別給出合適的立面改造策略。
最大限度保留古城原貌
(3)新建公共服務建筑
通過“裝修式的微改造”,增設無障礙和采光設施,改善街巷步行與光照環境。
街道立面改造
(4)改造兩片辦公區域,以容納創意產業
創意坊巷共有兩處聚集區,通過改造古城內的老舊廠房和部分樓棟,創造接近2萬方的創意辦公空間。引導文化藝術和創意設計產業的入駐,為創意機構提供聯合辦公空間和產業孵化的平臺,可以有效集結各類創意人才和機構齊聚南頭。產業集聚效應將帶動內部產業轉型升級,并能有效助推古城內原有業態、空間和人口結構的升級,激發古城文化活力,進而實現社區復興。
改造后的創意辦公空間
(5)城市雙年展營造創意氛圍
2017年第七屆“深雙”以南頭古城為展場,主題為“城市共生 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試圖以城中村為背景探討多樣性對于城市的價值。規劃師、建筑師、媒體人、評論家和公眾都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城中村價值和未來的討論,從學術界推向了更廣泛的大眾視野。
以雙年展為契機,結合一系列的古跡復原、有機更新產業植入,也讓很多普通民眾聽到了“南頭古城”,看到“時尚和創意”如何推動城中村的正向發展,對于城市中的文化旅游場所復興也有了新的思路與實踐參照。
會說話的重慶話的老城街區——山城巷
山城巷以南紀門為起點,一直到領事巷,是以前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重要道路。這里是“最重慶”的百年老巷,這里的街巷城墻城門山水景觀,保持著老重慶的風土人情和煙火氣息。到山城巷走一遭,就能讀懂老重慶。
山城巷
在山城巷你可以領略各式風情:不僅有明初的老城墻,還有清末的外國領事館和教堂,更有抗戰時期的吊腳樓、防空洞、高官宅邸以及海派風格的石朝門建筑,也有建國后不同時期修建的學校和居民住宅。
歷經百年滄桑,山城巷用“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微更新”保留了80%原有建筑,重點打造“最美步道”、“臨崖體驗”、“大美江景”、“老街文化”四大亮點,同時街巷內還要布局精品民宿酒店、創意書店、山城美食等。
修舊如舊的山城巷
巷子里既有老重慶的味道,也有新重慶的氣息。長長的石階旁,掛滿了燈籠,夜晚時分燈火通明。一家家商鋪文藝十足,其中不乏原住民開設的小賣鋪、小吃店和火鍋館。一棟棟建筑依然保持原貌,曾經陡峭的道路也被鋪平,條條小巷相通,每一條路都通向主街道。山城巷一些居住空間和廢棄空間騰出來發展商業,可以讓山城巷更加符合當下的時代需求,也能讓山城巷真正“活”起來。
山城巷里的重慶氣息
結語
傳承歷史記憶,孵化新生力量,“城市微更新”讓繁華煙火重歸街巷,讓懸浮街燈重新點亮。我們需要保留著文化與市井氣息,讓人們穿梭在街頭巷里觸摸歷史,感悟老城魅力。“跌宕起伏百年故事的縮影”,每一座煥發新生活力的古城,都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