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史上最嚴整頓潮、離職潮的平臺經濟,或許正站在新的“平臺”上,因為2022年以來,國家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利好政策頻出。
從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在《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規范健康發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提出“平穩健康發展”,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國務院辦公廳突出“促進健康發展”,到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呼吁“支持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再到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12省經濟工作座談會強調“支持平臺經濟、數字經濟合法合規境內外融資”,均傳遞出中央堅定支持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在國家經濟科技進步中承擔更大責任和功能的積極信號。
表1 2022年國家關于推動平臺經濟發展的政策梳理
在百度、騰訊等大廠大面積裁員降薪,在線教育企業大規模倒閉,阿里、美團遭受反壟斷調查和處罰的背景下,這無疑為平臺經濟型企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一掃行業陰霾。不難想見,平臺經濟即將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無怪乎媒體輿論都說,互聯網、平臺經濟新的“春天”來了。
平臺經濟是依托云、網、端等網絡基礎設施,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工具撮合交易、傳輸內容、管理流程的新經濟模式,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臺經濟的專業解釋或許晦澀難懂,但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我們熟知的網購、外賣、直播、短視頻等都是平臺經濟的典型表現形式,淘寶、美團、虎牙、抖音等各種APP則是平臺經濟的重要載體。
從2003年6月國內第一個平臺“淘寶”誕生至今,平臺經濟共經歷了萌芽起步-爆發增長-競爭加速-整頓治理四個階段。
截至2021年底,國內市場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平臺經濟型企業已超200家,市場價值超3.5萬億美元,涌現出騰訊、阿里、美團、京東等一批世界級平臺經濟型企業,綜合實力不容小覷。
平臺經濟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提供網絡購物、休閑娛樂、信息資訊等個性化、品質化服務,激發新消費市場內生動力,輝煌了二十余年的消費互聯網;另一種是緊抓互聯網下半場發展機遇,發揮自身數字技術累積優勢,積極跨界“硬科技”,投身成本更高、回報周期更長的產業互聯網。
消費互聯網:“軟實力”重塑經濟業態
平臺經濟增強了信息透明度,能夠精準對接買賣雙方的供需,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例如淘寶、拼多多等電子商務平臺在網絡上構建了一個虛擬的“集市”,大量消費者和供給者突破時空限制在此匯集,消費者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在平臺上進行比價、消費,平臺還能充分利用算法技術,進一步分析消費者畫像,為其推送更精準化、個性化的商品,極大提升了交易效率。
平臺經濟不斷涌現的新業態和新服務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的消費需求,有效推動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借助各式各樣的APP,動動手指就可以在第三方電商平臺,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可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海淘國外的優質產品,推動消費升級。
根據CNNIC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國內網絡購物應用的用戶規模達8.42億,占網民整體的81.6%;網上零售額累計13.09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30%??梢哉f,消費互聯網不僅豐富了大眾的消費選擇,而且已成為我國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
更進一步說,平臺經濟所具有的強大營銷能力和主流傳播渠道,有助于重塑我國消費品牌競爭力。
一方面,小紅書、抖音等種草類平臺的出現增加了消費品牌的營銷渠道,縮短了消費品牌觸達消費者的時間,使得消費品牌在人群中更容易實現“大傳播”。
另一方面,騰訊、字節等平臺型龍頭企業依托其強大的平臺數據和算法開發,把握消費者偏好,對比、挑選和挖掘同品類中價值更高、潛力更大的新品牌,并利用自身的推薦算法和營銷能力加速培育和壯大更多極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新勢力。
比如,在喜茶、Manner、和府撈面、完美日記等當紅消費品牌的股權結構或融資歷史中,隨處可見騰訊、字節等平臺經濟企業巨頭的身影,覆蓋新式茶飲、咖啡、餐飲、美妝等眾多新消費領域。
產業互聯網:“硬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其實,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消費互聯網發展已臨近“天花板”,市場趨于穩定飽和,紅利正逐漸減退,亟待重新挖掘內生潛力,尋找新發展機遇。而產業互聯網就是平臺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因其改造升級的傳統實體行業擁有百萬億級別的市場,前景更為廣闊。據埃森哲預測,到2030年工業互聯網能夠為全球帶來14.2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現階段的產業互聯網,呈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蓬勃發展局面,阿里、騰訊、京東、字節等平臺經濟巨頭在扎根消費互聯網的同時,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字技術等綜合優勢,深度鏈接和服務傳統行業,驅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與大多數應用型行業的發展規律一樣,隨著業務增長和發展需求,平臺經濟也逐步進入硬科技的深水區,最終到達基礎研究這一終點。可以肯定,對傳統制造企業而言,平臺經濟企業為人工智能、通用芯片、無人駕駛、新材料、生物醫藥、XR/VR/AR/MR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轉化帶來了新機遇和新動能。
例如,人工智能芯片是科技創新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與應用、算法聯系尤為緊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大廠加入芯片研發行列。
百度是互聯網企業中最早自研芯片的,“昆侖”“鴻鵠”芯片已到獲利期,出貨量亮眼。其中,2021年推出的“昆侖2”,在性能、通用性和易用性上均達到全球先進水平。阿里正式進軍半導體行業的標志是成立平頭哥芯片公司,目前,“玄鐵”“含光”“無劍”等芯片發布,平頭哥端云一體全棧產品系列初步成型。騰訊也早在2014年開始投資AI芯片,燧原科技、Barefoot、比特大陸等都歸屬其麾下,其自研芯片“紫霄”已成功開始流片。
生物醫藥也是與互聯網技術關聯度很高的新興產業。2020年以來,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巨頭批量涌入生物醫藥領域開展競逐。
一方面,京東、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憑借互聯網資源優勢,通過投資與自建等模式布局在線醫療、電商醫療、互聯網醫療等。
另一方面,這些互聯網巨頭借助IT力量,為新藥研發企業尋找新的技術突破口、解決行業共性難題。如百度、華為、騰訊、阿里等均基于自身的云計算服務平臺,賦能新藥研發或基因組數據挖掘,切入的場景覆蓋藥物分子發現、藥物靶點篩選、分子動力學模擬、新抗原預測、基因組解讀等多個領域。
此外,近年來隨著需求增長,新能源汽車同樣成為互聯網巨頭競相切磋的熱門賽道。如今,造車不再是傳統車企的專利,如特斯拉、蔚來憑借其在信息技術、資本運營、用戶需求等方面的優勢引領新能源汽車市場。
同時,其他互聯網企業和科技公司也爭相入局,意圖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大賽道分一杯羹。阿里、百度、小米等平臺巨頭通過與傳統車企跨界合作,從智能科技供應商搖身一變成為整車制造商。在它們超強算法的加持下,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準確性和專業性實現了質的飛躍。
總的來說,平臺經濟無論是緊貼消費者生活、休閑、娛樂需求,堅持以流量經濟為王的商業模式,還是聚焦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突破“卡脖子”的硬核科技,都對提振中國經濟、煥發市場活力、促進商業模式和科技創新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只有“軟硬”科技虛實結合、交融發展,才能進一步贏得和國際巨頭“一決雌雄”的底氣,在大國博弈中盡顯中國實力。
盡管平臺經濟的發展有諸多好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頻頻出現了資本無序擴張、隱私信息泄露、壟斷市場經營、大數據殺熟、偷稅漏稅等亂象。
當下,平臺企業該走向何處、到達何方,不僅取決于自身基礎,也需要緊跟國家風向。從國家對平臺經濟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可以看出,反壟斷是大勢所趨,屠龍少年不能變成惡龍。
但是,規范不是否定,支持也不是放任。也要始終堅持“一個并重”的原則,就是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做到發展和規范齊頭并進,二者不能畸輕畸重。
隨著國家反壟斷執法愈發成熟化、精準化和專業化,平臺企業將從搶奪流量、跟風投資轉變為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加速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這里我們對平臺企業如何順風而上提出兩點淺見:
1.對于消費互聯網而言,激發新動力,推動新消費,元宇宙或許是消費互聯網下半程的拐點。這一點其實各家都心中有數、紛紛押寶,且或明或暗在緊鑼密鼓布局中。尤其是在社交娛樂領域率先破局。
例如,Facebook收購Oculus,進行VR一體機研發,布局元宇宙硬件設備;通過上線VR社交產品《Horizon Worlds》,構建元宇宙生態,在更精細、全景化的虛擬世界進行社交娛樂。
又如,字節幾百億真金白銀布局“元宇宙”賽道,從收購VR企業Pico、游戲公司沐瞳,到上線社交產品Pixsoul、派對島,再到虛擬女團A-SOUL和虛擬人“李未可”,僅短短幾個月就湊齊了硬件、游戲和社交“元宇宙三件套”。
未來,在VR游戲、虛擬偶像、數字人的大膽嘗試,或將為社交娛樂平臺帶來新的發展動能。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消費企業的平臺化也在悄然進行,而且同樣是以元宇宙為切入點。例如,可口可樂、奈雪的茶、自然堂等消費品牌紛紛通過開發NFT(非同質化代幣)虛擬收藏品入局元宇宙,在天貓等購物平臺相繼發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Coca-Cola Friendship Box、奈雪女孩收藏級潮玩藝術品、“自然堂唐卡冰肌水+NFT版冰肌水”等NFT數字藏品。
走得更遠的是奢侈品巨頭Gucci。2021年5月,Gucci發布了首款數字虛擬運動鞋:Gucci Virtual 25,這是第一個現實復刻虛擬世界的批量化商品,標志著NFT開始脫離虛擬收藏品和代幣屬性,成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
可見,NFT虛擬收藏品和數字虛擬商品或將是新消費領域的下一個風口。
2.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未來機會在于將數字經濟的海量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豐富應用場景充分融合,運用新技術對供給端進行改造,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例如,在農業方面,加速發展智慧農業,暢通農村生產端和城市消費端的連接通道,是未來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趨勢。
具體來說,平臺企業可憑借其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端實行數字化管理,在流通端提高供應鏈效率,在銷售端拓寬用戶市場,用互聯網思維提升農業附加值,推動構建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農業全產業鏈,從而解決農業農村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缺失等痛點。
例如,作為最早進入智慧農業領域的互聯網巨頭,阿里近年來相繼打出“數字農業基地”“產地倉+銷地倉”“+院士和科學家”等模式,利用數字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產業鏈。此外,京東進軍農業的決心和步伐也很明顯,已分別在江蘇宿遷、陜西銅川等地打造數字田園綜合體。
在制造業方面,隨著工業互聯網向通用化、智能化、服務化發展,把握智能制造機遇成為平臺企業重塑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目前,阿里、騰訊等紛紛在全國布局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促進工業加快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和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如何精準對接制造業轉型需求,尤其是針對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持續推出適用、便捷、高效的解決方案,引導制造企業“上云”,真正實現產業互聯網落地,各家已經拉開架勢。
從上文對平臺經濟的作用和發展方向的分析來看,可以看出平臺經濟賦能依舊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那么,地方政府又該如何抓住機遇,借平臺之力騰飛,推動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呢?
1.正確引導對平臺經濟的認知。為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在發展和監管之間尋找到平衡點,避免簡單化的“一刀切”。此外,提高對平臺經濟的重視程度和發展平臺經濟的積極性,加強與平臺企業、科研院所、高端智庫機構、實體經濟的跨界合作、技術鏈接,進一步結合本地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完善相應規劃和定位,探索有利于促進平臺經濟扎根生長的政策支持方式。
2.利用平臺經濟賦能產業升級。積極推動本地制造業企業通過對接阿里、騰訊、字節等平臺巨頭的工業云服務,加快區域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流程、管理系統、人員系統、運營系統等數字化創新。吸引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在下沉市場設立農村(區域)電商中心,引導更多傳統企業和個體戶“觸網上線”,嘗試直播帶貨、預售領養、定制銷售等產銷對接新模式,充分利用平臺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打通“從田里到餐桌”的全鏈路,實現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
3.抓好對平臺經濟的招商引資。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優勢,通過打造高能級平臺經濟載體、創新招商引資模式等方式,吸引一批重點平臺企業落戶,高標準建設平臺經濟聚集區。
如天津河西區與京東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這一互聯網巨頭的引領帶動作用,吸引了涵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直播電商等領域的91家生態鏈企業入駐網信大廈,同時政府積極提供辦公場地、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支持,目前河西新八大里數字經濟聚集區已成為天津一張靚麗新名片。
又如昆山通過實施“銀團貸款+政府產業基金”資本招商、中介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引進了毛豆新車(一站式汽車新零售服務平臺)、好活(互聯網靈活用工平臺)等平臺型企業,為昆山的產業發展注入了“互聯網基因”,推動昆山平臺經濟全新一躍。
4.增強對平臺經濟的治理能力。對平臺經濟的治理問題是貫穿始末的,地方政府在貫徹中央政策文件的基礎上,還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平臺經濟壟斷或不正當競爭行為構成的判定標準和程序,并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細化完善地方平臺經濟反壟斷條例,確保平臺經濟合法合規、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