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類博覽會、招商會上簽約的各類文旅投資項目的資金規模越來越大,一屆超過一屆,一波超過一波,如果累加起來的話,應該已經沖出宇宙的邊界了。到了此時,真正落地百分之一都不會有。
而那些從房地產陣營轉身而來的泛文旅地產項目,幾乎把好的資源都占了,到如今,值得投和有錢投的的資源和項目反而所剩無幾了。依舊是一個群魔亂舞、搶地盤的時代和作風。
這一回,輪到國有資本出手了。每個區域目之所及的好資源、好項目都在一一被國有文旅投招募麾下,成為國有資本的現金奶牛。養牛的目的不是保值、現金和增值,而是盈利流量背后的金融通道。
這些文旅國企獲得景區項目經營管理權或控制權后,最樂于盤活的和建設的是景區周邊的各類停車場,這是一個一本萬利的現金生意。沒有任何風險的資產運營。
隨著經濟變革的結局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大多數大型文旅企業越來越迷茫。不敢投,不敢做,一動就犯錯,幾乎請遍了業內的專家和精英,景區和項目依舊是滿目瘡痍。
文旅景區的現狀都被歸咎與最初的投資建設規劃沒有“運營”先行,運營失敗為什么會是規劃策劃的錯?雖然大多數文旅項目規劃原本就很糟糕。
在大多數情形下,文旅項目的資源稟賦都會具有先天性價值優勢和市場劣勢,規劃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終還是要依賴運營來彌補資源的瑕疵、市場的劣勢和商業營收的不足,況且很多項目當初的規劃技術與條件未必就是一個差的成果。
不能把經營好的項目都認為是有運營先行,經營不好的都是規劃策劃階段沒考慮運營。這種“唯運營”觀的根本原因在于文旅領域那些傳統旅游經營業者階層高高在上權威意識,他們并沒有認識到,新文旅及其商業需要一場圍繞以商業運營為主導的變革。
除了游樂園項目,大部分景區和文旅項目都在拋棄門票經濟這種單一收入來源,作為景區最有價值的這些資源不再是文旅最核心的生產要素,而是成為最根本的引流吸引物。
文旅項目的收入本來就應該是從生活需求出發的復合構成,文旅融合所形成的是一個更為反復的消費需求體系,而不是單一的矩陣板塊,大多數文旅運營機構和人士對此還停留在幾大要素的認知層面。殊不知文旅原本就是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張力的釋放。
僅僅是幾大要素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消費類別,這種按圖索驥式的運營思路無疑就是一種緣木求魚。這也就導致了當前文旅景區的運營始終局限于傳統業態和模式,即便是市場慘淡不斷倒逼運營做出改變,整個行業無法認知新文旅新產業的關鍵節點。
按照經濟學統計分析和數學模型的分析,旅游購物(含體驗式消費服務)在全產業GDP中占比30%左右,在我國這一比重不到15%。這一消費類別主要包括旅游紀念品、在地文化產品、旅游周邊產品、文創產品、藝術品及衍生品、美食及風物產品等。
國內旅游者的消費習慣所涵蓋的產品類別遠大于這些品類,幾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窮家富路”實際上是文旅消費最真實最鮮明消費習慣的寫照,根據非標準調查數據,中國游客出行攜帶資金數量通常是規劃行程消費金額的三倍。所以,才有中國游客都是一個個“移動的錢袋子”的說法。
至此,問題就交給景區運營了,如何將口袋里的錢掏出來?有理由相信,國內文旅市場的購物消費比通行產業標準至少高出5-10個基準點。相對于目前文旅行業產值總量,這一數據應該在1.5-1.8萬億。
所有的文旅運營機構都忽略了二個最重要的事實。
第一,他們所看得到的收入并不是可以歸結為可計算的實際營收,在所錄得的收入數據里,大部分都被產業鏈上下游分走了,進而成為運營成本,這也導致了高收入的產業陣營里,盈利的企業非常之少。勞而無功,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對于景區項目而言,從政府到景區、旅行社及各類OTA平臺等各種協作資源為抵達項目花費了大量的流量成本,增大了邊際成本。相對于景區商業等二消業態而言,其流量成本等同于零。白白地放任錢袋子流失。
這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對于C端零售商業與服務價值的無視,是對消費者個體購買力的忽略。這是整整二代文旅人的悲哀。
中國的文旅行業太自負了,以至于他們總是侃侃而談,各種理論、方法、策略、技巧滿天飛,都看不起商業零售。
運營不是文旅產業的終點,只是景區產業化路徑的基本手段。
游客來了之后,景區的業務才算開始。
商業才是景區終極目標。
其他所有的不過都是為商業在做基礎建設和鋪墊。
只有商業零售才能夠把游客口袋里的錢掏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