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進入地產旺季,重慶樓市的旅游地產就開始賣力的吆喝,從市內的黃水、南川、綦江、金佛山、仙女山、四面山到市外的貴州、湖北利川的蘇馬蕩等眾多區縣都沖著重慶的酷熱,來販賣涼爽,溫度成為各個旅游項目戳中購買者的興奮點。
但最近兩年,旅游地產逐漸降溫。除天氣這種小因素外,整個經濟形勢下行,資金流向發生變化,旅游地產作為生活外的附加產品,人們在選擇時會有更多考慮,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曾經路邊推銷旅游地產的中介再難找到他們的蹤跡。重慶最早開發旅游地產的仙女山上,最高峰時期售價7000多一平的避暑房,如今掛牌4000也無人問津。仙女山上曾經人滿為患的景區接待中心,如今也變得異常蕭條,就連那唯一的一家大型超市也已換了三個經營者。
“從第一個“吃螃蟹”的深圳華僑城旅游主題公園的成功到海南旅游地產在全國引發的“南海傳說”效應,再到重慶旅游地產的爆發式增長,再到目前重慶旅游地產的整體大蕭條”旅游地產到底經歷了什么?
重慶旅游地產經歷三個時代
01
“產品時代”
第一個階段是“產品時代”,做剛需旅游度假產品。數據顯示,根據業主使用旅游地產住宅的目的和時間,單次使用時間超過30天的自住型客群,如老人帶小孩避暑的,占比高達70.4%。由于自住型需求占了絕對大的比重,因此購買的旅游地呈現“剛需化”,客戶熱衷于購買建面30多平方米的小戶型;
02
“返租時代”
第二個階段是“返租時代”:由于旅游地產的空置期相對較長,開發商為了促進成交,紛紛在銷售時加入了“金融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售后返租”,每年固定返X%,打開百度一搜索就會彈出相關信息;
03
“度假房+旅游地產”
第三個階段則是“度假房+旅游地產”開發模式,即開發商在項目中興建了會所、商業街、娛樂設施等大型配套,同時加入觀光旅游等概念,企業從傳統的開發商上升為景區運營商。
新模式背后的憂患
然而,第三個時代的運營商身份卻對開發商有著更高要求,一旦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則有崩盤的風險。
無獨有偶。近日,黑山谷另一大型旅游地產開發商負責人坦言,之前在開園運營后的第一年時間里差一點就倒閉了。
景區運營風險比商業地產更大,商業地產至少可以靠孕育幾年,隨著周邊入住率、人氣的提升而重生。但一旦景區打造出來后,在市場上沒有取得相應回應,沒有人氣作為支持,那基本上就宣告死亡,甚至連調整的余地都幾乎沒有。
上海易居智庫研究院總監嚴躍進表示,“由于開發商開發項目以銷售回籠資金為主導,而對旅游資源整理、配套的打造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好,對開發商資金鏈有著更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人氣不足還是會導致這些配套設施虧損,沒有辦法實現租金收益,這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尤其后果嚴重。”
旅游地產的發展方向
究竟,旅游地產開發未來路在何方?——“因地制宜,打造自己項目的專屬IP尤為重要。”
模式一:資源+主題酒店
自然資源與主題化是兩個獨立的發展趨勢,同時又具有相互轉化的特征。主題度假形式主要目的是強化度假區的特色,增強度假項目的競爭優勢。既體現在度假區的特色,又成為度假區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內容。
模式二:養生地產
據了解,中國旅游養生地產類型有:養生SPA會所、養生公寓、養生度假村、養生旅游社區或產業聚集區等。旅游養生地產開發需要通過策劃規劃把這些產品相互之間整合起來,形成區域組團、項目成團的結構,并設計出合理的空間布局,交通與游線,從而突出配套的特色化。
模式三:文化產業與地產結合
通過不同的文化類別,打造不同的主題文化,通過整理相關產業的資源,促使整個文化產業鏈上的資源最大化。比如上海迪斯尼,通過“文化地產”是文化產業與地產、運營相結合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運營使文化產業鏈價值最大化,同時使文化地產價值實現增值是整個文化地產開發與運作的核心。
購買旅游地產的注意事項
首先是要選高美譽度的知名品牌開發商。對旅游地產來說,知名品牌開發商的美譽度會有更大的優勢。一般情況下,品牌開發商具有較強的開發經驗和開發能力,且有足夠的資金作保證,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風險系數也相對較低。
其次是要考慮空置和物業管理的問題。一般來說,除了打算買來做常住型的第二住所式公寓或別墅外,其他各種類型的旅游度假產品,受空間限制,在投資者無法入住的時間里,都存在相對較長時間的空置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長期空置問題,所以,投資者除了必須重點考察項目所在的旅游市場發展前景,項目配套設施、物業的裝修程度外,更要注重考慮項目的運營模式。
另外,在出手購房時,還要先搞清楚該旅游地產項目的產品特征,是商業性質還是住宅性質,土地年限是多少。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區域,有不少旅游地產項目是既有住宅用地,又有商業用地,即使是有些住宅項目,也只有50年的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