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未來社區分別被納入2015年、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隨著2019年未來社區在浙江的全面實踐,有望形成與特色小鎮類似的浙江標準。根據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未來社區可歸結為: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區,是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坐標,以和睦共治、綠色集約、智慧共享為內涵特征,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交通、低碳、建筑、服務和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引領未來生活方式變革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面對未來已來的社區化時代,特色小鎮如何適應新時代、新場景、新要求,亟須在模式類型上開展再創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特色小鎮發展的時代性
邁入新世紀以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雙輪驅動下,浙江小城鎮經濟、縣域經濟、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發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12年,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和新舊動能交替期,以鄉鎮企業和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浙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重大挑戰,暴露出核心產業競爭力不足、資源有效利用率低、核心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平穩度過經濟發展的“瓶頸期”,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借鑒中外發展經驗,立足都市區經濟創造性地提出了特色小鎮這一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并在全省統籌推進、逐步實施,有力的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新一輪改革發展。2016年出臺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采納了浙江特色小鎮的內涵界定,認為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高端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
特色小鎮不同于過去的政策性的產業園區,它必須有突出的發展主題,而不是單純的招商引資。特色小鎮內涵特質,要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推動創新性供給與個性化需求有效對接,打造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有效載體。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
特色小鎮發展的創新性
改革創新是特色小鎮高質量、內涵式建設的根本動力。浙江特色小鎮強調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融合發展,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破解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難題,并初步探索出一條基于特色小鎮的產城融合發展新路徑。
一是規劃理念創新,實行“多規合一”。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單一的城鎮規劃或園區規劃,而是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因此,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摒棄“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與產業支撐力,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結合資源稟賦條件,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項目、資金、人才“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規劃編制要精細,不僅要編制概念性規劃,還要編制控制性詳規、核心區設計規劃等,畫出空間布局圖、功能布局圖、項目示意圖,確保小鎮規劃可落地。
二是運營機制創新,實行“企業主體”。特色小鎮的成敗不在于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因此,特色小鎮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編制規劃、保護生態、優化服務,不干預企業運營。要摒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的傳統做法,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要給予小鎮獨立運作的空間,發揮當地居民、村(社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小鎮的規劃建設,使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真正主體。要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加大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以市場化機制推動小鎮建設。要引入第三方機構,為入駐企業提供專業的融資、市場推廣、技術孵化、供應鏈整合等服務,使特色小鎮成為新型眾創平臺。
三是制度供給創新,實行“優勝劣汰”。堅持質量導向,把實績作為唯一標準,重點考量城鄉規劃符合度、環境功能符合度、產業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內涵建設情況。實施“創建制”,重謀劃、輕申報,重實效、輕牌子,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寬進嚴定、動態管理,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形成“落后者出、優勝者進”的競爭機制。實施“期權激勵制”,轉變政策扶持方式,從“事先給予”改為“事后結算”,對于驗收合格的特色小鎮給予財政返還獎勵。實施“追懲制”,對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實行土地指標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確保小鎮建設質量。
特色小鎮發展的特殊性
特色小鎮作為開放性的發展空間,是對產城融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進行探索的試驗區,需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對符合這個主題的資源和要素進行空間重組,深入發掘產業、機制、功能、風貌、人群、位置的特殊性,體現個性化、主題化、文化創意特色化的地方發展道路。
一是特色小鎮要充分挖掘區域產業特色。只有挖掘產業的內容及活力,制定產業的扶持及優惠政策,用產業的活力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供需關系,這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的基礎。浙江特色小鎮在發展戰略上,強調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的核心作用并不在于資源的傾斜性配置,而在于引導、規范和服務,這對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特色小鎮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是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特色小鎮的建設是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的行為,不能僅從政府層面著手,而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制度建設、服務管理等工作,把控整體方向、創造業態環境、建立健全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以及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方式,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主角,而與特色小鎮息息相關的當地居民,則承擔參與與社會監督的責任,保障企業、居民真正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特色小鎮考核機制。政府對于違規建設、未達到建設標準或多次考核不達標的特色小鎮,應出臺相關政策,收回已出讓建設用地并給予開發商部分補償,或引導開發商將土地另作他用,避免財政資金和土地資源的浪費。要因地制宜推進特色小鎮退出機制。建立特色小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各地根據當地情況從產業特性、資金投入、項目引入、人才招留、公共事業以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維度進行全面考核評價。對于破壞環境、過度開發、以特色小鎮為名開發房地產等行為,要設置不容突破的底線。對于考核多次不達標的特色小鎮,做退出處理。
特色小鎮發展的模式類型
回顧總結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發達的產業經濟是小鎮發展的重要基礎,道路多元化是小鎮發展的必然趨勢,完善的政策機制是小鎮健康發展的保障,依據小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處理好近遠期關系是小鎮發展的必然要求。經過近5年的探索和實踐,浙江特色小鎮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模式。總體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未來仍然需要對標國際化思路與全球化視野、融入先進理念和技術繼續創新完善。
一是企業主體規劃、政府提供服務模式。這需要龍頭企業的參與帶動,充分發揮企業市場容量大、資金實力雄厚、產品服務范圍廣泛的特點。
二是政企合作規劃、項目組合聯動建設模式。每個小鎮均需明確一個主要投資主體,企業獨立運行項目,以“大項目支撐,小項目擴張”的方式來落實特色小鎮建設;政府重點做好特色小鎮的規劃引導、資源整合、服務優化、政策完善等工作。
三是政府規劃建設、面向市場招商模式。政府直接參與投資,對小鎮建設、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政府可以直接參與投資,撬動社會資本進入;可以通過制定出臺產業等各種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也可以搭建小鎮產業發展和創新融資平臺。
文章來源:城市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