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營銷、城市形象產品及其開發定位研究
城市形象產品,是一種客觀存在。古今中外,對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而言,具有其象征性和代表性的產品,可以說比比皆是,但作為一個專門的概念予以提出,在今天還是有它全新的理論及實踐意義的。
顧名思義,城市形象產品應該是某個城鎮,某個區域的富于代表性、象征性的產品;同時,它還應該是所在城鎮、所在區域的居民深感榮譽和自豪的產品。依據這個原則,大致可以把城市形象產品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傳統名牌產品:這是最為典型的形象產品,如蘇州的刺繡、杭州的絲綢、北京的烤鴨、瀏陽的花炮等。悠久歷史所形成的精湛工藝和深遠影響,往往使得這些產品幾乎可以成為其所在城市的代名詞。
資源開發產品:
這類產品多少有點“上帝安排”的味道,別的地方再有能耐,往往也是奪不去的,如吉林的參、大同的煤、昆明的煙、歙縣的硯,得天獨厚的時空和地理優勢,加上當地勞動者的勤勞和智慧,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歷史名產。即使是那些新近開發的品種和品牌,雖說歷史并不很長,但卻也有著同樣的不可替代性。西安的兵馬俑仿品、海口的椰汁、韶山的毛家菜、安康的富曬茶等,便是這類品種的典型代表,其鮮明的形象特征是誰也奈何不得的。
地方特色產品:
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哪一個產品不是置身于一個特定的地方呢?好在人們有約定俗成的理解,這主要是指那些在一定地方范疇有相當影響并有相當市場的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類產品其實往往都是些很富于個性的形象產品。比如拉薩的酥油茶、青稞酒,寧波的咸蟹、黃泥螺,徽州的霉豆腐等,當然都是名產,但消費范圍卻有一定的局限。生活習性決定了有些地方名產很難走出其特定的區域范圍。包括那些因產量有限而只能在當地自產自銷的工農業產品和因生活習俗所限只為當地居民所必需的手工藝品、生活用品等,也都是地方形象產品的重要類別。
經濟支柱產品:
這是市場經濟大潮中涌現出來的地方形象產品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類別,往往都是城鎮經濟和區域經濟的要素和支柱。現代社會城市經濟構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都要取決于這類支柱產品的作用與影響。尤其是在現代傳媒的作用下,這類形象產品在所在城鎮或區域就越發重要和明顯起來。比如上海桑塔那、西安楊森、青島海爾、北京現代……與傳統名牌相比,它們往往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消費群,因而對現代生活而言,當然就更富于影響和沖擊力。
文化創意產品: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資源開發產品,相比較而言,只不過它更多地注重于產品的創意和產品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比如江西興軒的紅軍笠、延安的羊角巾旅游帽、寧波的蝴蝶標本、香港的回歸紀念表等,都是典型的根植于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形象產品。就未來社會都市生活的發展需求和情趣而言,這類產品的市場前景很可能是極為廣闊的。
根據以上的類別分析可以看出,形象產品的選擇和開發余地實際上還是非常之大的。那么,開發城市形象產品的目的和意義又究竟何在呢?
我們曾經開展過聲勢浩大的國產品牌的宣傳和推廣活動,這對樹立國人心目中國產品牌的形象、激發國民的愛國和民族熱情、促進國產品牌的國際競爭意識,確實都起到過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但是,應該看到,這種活動由于要求和層次較高,對國內門類繁多的產品種類來說,其活動和涉及的面應該說還是很小很小的。許多產品因受到地域、品種、產量和銷售市場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躋身于這種范圍的競爭和努力之中。即使有所參與,其社會效應往往也很難予以直接發揮,而假如代之以形象產品的倡導,尤其是代之以各城鎮各區域的形象產品的倡導,那么對所有生產企業來說,其競爭和努力的方向應該就會更直接、明確,也更有激勵性。最為重要的是,地方形象產品的倡導和競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形成和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都有著相當獨特的意義和重大的影響。
首先,從發展地方經濟的角度來看,形象產品的倡導無疑是一種極好的開發動力。事實上,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產業發展的地域特征始終是相當明顯的。美國的汽車城、日本的電子城、西德的西門子城,首先也都是以區域發展和區域繁榮為基礎的。這實質上也是企業和企業家造福一方的社會責任與精神的基本體現,是企業根基堅如磐石的表現。以往的創名牌活動,一般都比較側重于產品的全國影響、國際影響,以致于在產品和企業的宣傳上,想方設法也要突出“中國”字頭,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影響。殊不知,假如所有的產品都打成了“中國”字頭,其實際的意義還有幾許?反之,像“青島啤酒”、“武漢健民”等產品,在給青島人、武漢人帶來巨大的榮譽的同時,也為企業的本身營造了最為優越的發展氛圍和環境。尤其考慮到我國目前許多合資企業,假如能把這類企業的產品也作為地方形象產品的一個部分,則其積極意義就十分重大。像西安楊森、廣州本田等,誰說不是其所在地地方經濟實力的一種體現呢?
其次,形象產品的倡導和開發,也是發展特色經濟和資源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西安兵馬俑仿品的推出,實實在在地起到了造福一方的作用。以致老百姓調侃道:“致富不忘秦始皇”。近年來,全國各地一片“節”文化,說到底,還是為了地方形象的塑造和展示,有的則直接就為了地方形象產品的宣傳和推銷。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就極有概括性。比如洛陽牡丹節,每年外地游客均在百萬以上,蘇州虎丘年客流量300萬以上,可以想像,這樣大的客流量,任何一種夠品位、含理念、有意義的形象產品的推出,其銷量都必然是十分可觀的。而這方面,獨特的創意產品往往就可以有相當多的意料之外的收獲。再比如黃陵祭祖,每年的海內外觀光人士與日俱增。但迄今為止,黃陵還沒有像樣的形象產品供人選購。其實,黃陵的土,就是一項很好的紀念品。許多人到了黃陵都要用手絹、塑料袋帶一些土回去,以表達自己的敬祖歸宗之情。為什么不就黃陵土的這一特殊性做一番開發呢?這難道不是陜西黃陵最好的形象產品嗎?上海人在這方面就很有一點獨到之外,《新民晚報》曾經報道,在上海蘇州河的整治過程中,通過科技人員的努力,已開發了以蘇州河底爛泥為原料的陶瓷工藝品,此舉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為上海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形象產品,創意之新,令人叫絕。假如我們每一個城市都能有一些類似的創意和產品,那么我們的產品市場無疑就會極大地豐富和情趣化起來。
另外,重視形象產品的開發,實際上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保障。前幾年有一段時間,上海的產品在全國聲譽有所下降,有關部門立即通過各種傳媒,組織全市性的關于上海產品質量問題的大討論,明確地指出,注重和維護上海產品的形象,就是維護上海的形象,就是維護上海人的形象,以此喚起人們在產品形象方面的榮譽感和自尊意識。這實質上也正是產品形象與城市形象的關系所在。同樣,江西的南昌也曾展開過一次治理以“八一”冠名場所的行動,凡有損形象的都將更名或取締。“八一”是人民軍隊的紀念日,也是南昌和南昌市民的至高榮譽。但許多廠家、商家,甚至酒吧、歌廳也冠以“八一”,致使在南昌城內,這類以“八”一命名的單位和場所多如牛毛,使“八一”的榮譽性和嚴肅性大受影響,不予治理,當然不行。這實際上也就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倡導形象產品與形象品牌的作用和意義。因為有倡導就會有開發,有開發就會有競爭,有競爭才能優勝劣汰,去偽存真。
21世紀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的一體化同樣必須要以區域經濟的特色化為基礎。信息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也要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多元化。富于特色、富于情趣、富于競爭和創新,才是新的時代所要求的產品特征。在這個意義上說,倡導和開發城市以及地方形象產品,正是新一輪城市經濟發展大潮中必須予以認真關注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