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虹橋,你首先會想到的是“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可實際上,西虹橋還有一樣東西名揚天下,那就是一座集聚北斗導航項目、企業和人才的園區——中國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自2013年底運營以來,該基地的創新孵化區已引進6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處于北斗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在園區內可實現“強強聯手”。
創新孵化區占地約57畝,周邊是高級別墅區。青浦區政府如果將這塊地用于建別墅,光土地出讓就可收入10億元左右。但他們沒有這么做,反而投資近7億元,將國內有潛力的衛星導航企業集聚于此,欲在北斗高科技領域實現突破。
五年產值就會翻番的朝陽產業
在當前的信息服務時代,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異軍突起,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打破全球衛星導航單一化的重要一極。
那么,對于西虹橋乃至青浦來說,舍棄造別墅,投入搞孵化區,“舍”與“得”孰大?園區管理公司——上海西虹橋導航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堅認為,這筆投資是值得的。他向記者展示了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的分析數據:預計今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年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到2020年,該產業的國內用戶規模將達到世界第一,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
在總裝備部和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以及國家北斗示范工程建設的重大機遇下,青浦區主動對接,充分依托虹橋商務區的區位、交通和會展等優勢,制定綜合配套等專項扶持政策,大力打造北斗西虹橋基地,構建北斗產業技術高地,推動北斗智慧城市應用示范工程,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
除了打造全產業鏈,基地還與上海交大、武漢大學、國防科大合作,在園區內建立了“導航與位置服務技術融合創新聯合實驗室”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引導企業與高校聯合開發前沿技術產品。
畫城市測橋梁助耕地
一部其貌不揚的小車,價值十萬余元,等它裝上了“眼睛”——全景相機、激光掃描儀,“耳朵”——傳感器、導航天線,再加一顆“智慧心”——北斗導航系統,身價就翻了五六十倍。依靠它,測繪人員能“畫”出整個城市的面貌。
小車的學名叫三維激光移動掃描車,技術人員不用下車,邊開邊掃描,利用北斗導航系統,每秒掃100萬個點的經度、緯度、高度,用“點云”就可以直接處理成精度為1-3毫米的3D模型。“一座城市大到高樓、小到地下水管,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畫’出來,對基礎信息采集非常有幫助。”研發單位是2014年3月入駐園區的上海華測導航技術有限公司。在上海北斗導航和位置服務企業中,華測產值排名第一,產品銷售遍布上百個國家(地區)。該公司總經理樸東國說,運用導航產品,可以建立智慧城市數據庫。比如,市政消火栓、路燈、輸電桿塔、雨水井、污水井的精確位置都能準確探知。華測公司還開發了精細農機自動導航系統,農機是直行還是轉圈,工作多長時間、多大面積,都由系統指揮,可實現24小時無人駕駛。
在上海,以打造“北斗硅谷”為目標的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初露鋒芒,國產導航衛星產業的應用從“高大上”到“小而美”,與消費市場漸行漸近。每一項北斗在產業上的應用都是潛心研發的結果。樸東國認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青浦區還是看得遠。
北斗西虹橋基地的建設,將使老百姓真正用上自主導航系統,體會到北斗進入生活帶來的便利,按照李堅的說法就是通過“北斗+”,進一步帶動各行業的發展,激勵企業創新研發的積極性。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是一個高集成產業,不僅與通信產業、互聯網產業相互促進發展,還可帶動本地制造業、綜合數據業、大眾娛樂業等產業的發展。
愿景是世界聞名“科技之城”
記者了解到,在過去一年的發展中,北斗基地空間受限成為發展瓶頸,在青浦區委、區政府的努力下,在繼續推進高涇路園區擴建基礎上,提供高光路工業辦公房產作為新的北斗園區用房。目前高光路園區2號樓已完成建設,近期將舉行園區開園、企業入駐、院士服務中心掛牌、區北斗產業政策發布、專家咨詢會等活動;高涇路園區的擴建工程有望2016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
按照相關規劃,北斗西虹橋基地力爭在高光路園區引進2個上億產值的企業和1個GIS企業、1個研制生產大眾應用終端的成熟企業,以及20個以上小微企業,并為高涇路園區的擴張積累新的企業資源。目前上海最具潛力的北斗龍頭企業已經入駐北斗西虹橋基地,本地首家導航上市公司也可能在未來三年內誕生,一些行業應用業務板塊正在落地洽談中。北斗導航產業投資基金能夠為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下一代高性能北斗芯片的研制也在北斗西虹橋基地鋪開,未來兩年北斗西虹橋基地將在產業鏈建設上更加完善,愿景是建設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導航和位置服務科創中心。
本文來源于新民晚報,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