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市場掀起了一場VR的熱潮。互聯網巨頭、各大上市公司分別宣布進軍VR,VR創業項目也受到資本的熱捧。VR到底有多火?“看上去很美”的VR產業,“里子”和“面子”是否一樣光鮮?VR產業要想走得更遠,還需要突破哪些瓶頸?
2014-2016年初,VR硬件開發商的融資總占比占到整個VR行業的51.9%。這也非常好理解,在行業發展初期,VR硬件的快速迭代引來投資者的關注。排名第二的是平臺門戶(占比19%),第三是內容制作商(占比11.4%)。諾亞財富認為,未來隨著行業的繼續發展,VR技術迭代的放緩,內容制作將成為又一重要的投資領域。
阿里巴巴成立VR實驗室,同步推動VR內容培育和硬件孵化;暴風TV發布首款VR電視;華為公布其第一代VR眼鏡產品。不僅互聯網和硬件生產企業“鐘情”VR,內容生產商也紛紛加入VR布局的混戰——華誼兄弟入股VR主題公園公司圣威特,要在蘇州打造《集結號》VR體驗;光線傳媒入股Dream VR,嘗試影院里的VR社交;網龍網絡公司推出VR創客教室及VR沉浸式教室……VR+旅游、VR+影視、VR+教育,目前,VR已滲透到各個領域,而各行業的創作、生產和商業格局也或因VR的出現產生不小的變革。
“VR技術被公認為信息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莫瑋說。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物聯網報告顯示,VR將成為繼電腦、手機之后的下一個主流計算平臺,未來人們會花費40%的娛樂時間體驗虛擬現實。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VR行業市場規模為15.4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56.6億元。
VR為何這么火?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VR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與傳統產業不同,對硬件和內容生產商而言,VR可以擴大市場空間,帶動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這是VR火爆的原因之一。
上述人士表示,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步入加速成長期,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廣泛,正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VR技術更是集新一代信息技術之大成,是未來眾多經濟社會創新應用的基礎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扎堆問世的產品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質量參差不齊;內容資源薄弱匱乏、更多是噱頭;行業人才短缺……快速發展的VR產業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5.0》也指出,VR存在著內容稀缺,制作成本過高、內容沒有統一標準,各類VR設備之間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等短板。此外,虛擬現實內容數據量龐大,也給實時網絡傳輸帶來新挑戰。
在業內看來,VR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設施不完善,體驗和感受都不夠人性化。“很多人在使用VR產品時體驗不是很好,甚至出現晃眼、頭暈的感覺,這對VR設備的普及和產業的發展勢必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預計再過3年到5年,VR產業才能夠逐漸成熟起來。”有業內人士指出。
另有業內人士坦言,如今國內該行業“總的來說雷聲大雨點小,大多數產品只是局限于頭盔,局限于看片,普通人覺得和3D電影只是有一些小差別,市場認知度依然較低”。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硬件只是基礎,內容才是支撐產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但目前VR內容缺乏,所以即便購買了VR設備,實際用處其實也并不多。
實際上,以3D電視為例,如今3D電視就越來越少人提及,就連產品也鮮有新品問世,技術更是沒有實質性提升,已經被邊緣化。據外媒報道,世界前兩大面板大廠同時也是電視大廠韓國三星和LG已經開始進行3D電視的清退工作,而且是徹底退出。
那么如今的VR產業僅僅是因為內容瓶頸,才無法打開市場嗎?在王洪亮看來,缺內容只是瓶頸的一部分,但缺內容并不是阻止VR發展的最大原因,“這只是一些硬件商的借口”。
從炒概念到講故事,再到拉股價,2015年賺足眼球的VR產業,眼下到了看真本事的時候。《中國VR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VR潛在用戶達到2.86億人。如何讓這部分潛在用戶變成真實用戶,成為了2016年VR產業的“主旋律”,為此,中國的VR產業從技術、產品、內容,乃至規范上都在小步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