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郊區化發展,商業發展呈現多中心化特征。以老舊城區商業改造、老舊商業和商業街區為結合點,將成為未來商業地產市場的重點項目。
我國商業地產近年來增速逐漸放緩,城市郊區化的發展使得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大城市的商業發展勢必產生多中心化的特征。同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彰顯,老舊城區商業改造、老舊商業和商業街區作為各個城市副中心大型商業的網狀結合點,具有重大的發展潛力。
從實際案例來看,眾多城市的老舊商業改造項目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北京的西單時代廣場改名中國人保大廈、十里堡西單商場改名萬科時代中心等;西安的民生百貨商場五路口店轉型為商務辦公空間,實現了老舊商業的華麗轉身。此外,壽州恒太城由老舊建材市場成功改造為精致生活中心,在不到 14 個月的時間里,通過物業改造及動線優化、業態與空間極致融合等方式,以 13.5 萬方全城第一的規模盛大啟幕,成為了商業地產更新的標桿案例。
老舊商業與城市網點在功能上相互補充,需合理規劃與承接,避免項目不平衡,造成區域商業陷落。
商業網點規劃從屬于城市商業總體規劃,是城市規劃體系中的輔助規劃。原有的老舊商業與大型商業網點在功能上互相補充促進,商業中心、老舊商業、專業市場等業態之間存在著空間上的聯系。不同類型商業之間形成了聚集效應,依靠道路和交通工具縮短空間的距離是更直接的需求。
然而,如果沒有對幾者之間的聯系進行合理規劃與承接,就會造成項目的不平衡,出現大量空鋪,形成區域商業陷落的態勢。因此,在介入此類項目之前,一定要對周邊項目的現有狀況進行摸底和測算,以避免無法承接轉化的問題。例如在老城區商業網點空間分布變化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就強調了要對老城區商業網點布局進行全面調查,了解現有布局的優缺點,識別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從而制定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商業地產行業進入存量時代,市場競爭激烈,各商業項目需聚焦細分賽道,用創新為自己尋得良機,實現定制化發展。
隨著商業地產行業正式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商業項目的定位邏輯逐漸轉變為定制化,聚焦細分賽道,用創新為自己尋得良機。
例如恒太商業基于市場分析以及自身判斷,不斷地踐行、完善、迭代,立足于華東地區和布局在中小城市,打造定制化商業。其推出四條產品線,包括城市購物中心、特色街區、主題購物中心和城市市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WeWork 中國在武漢企業天地 1 號社區為大中企業定制高品質辦公空間,通過創新空間打造模式和深化辦公空間服務,為商業地產、寫字樓市場走向提供全新思路。
此外,商業地產的創新還體現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如新城廣場通過打造智慧運行、智慧運營、智慧經營等全鏈條的商業運營數字化板塊,提高消費體驗;武漢恒隆廣場在內外部的運營體系上皆進行數字化建設,挖掘消費需求并與多場景匹配,提升用戶體驗感。同時,商業地產的創新也表現在運營策略的轉變上,如恒基?旭輝天地集辦公、商業、城市空間于一體,打破傳統零售商業的概念;前灘太古里結合獨特的文化歷史元素,采用開放式、里巷交錯的建筑格局,成為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