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謂的“特色小鎮”都一個模樣時,看一個古鎮就夠了。小鎮因缺少靈魂淪為鋼筋和混凝土支撐的空殼子,再無法成為吸引游客的度假勝地。特色小鎮無特色是有原因的:
首要原因就是沒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策劃。
在中西部某地區,這一帶因為盲目跟風,先后搭建起了一批風格相似、模式雷同的文旅小鎮和影視小鎮。當地負責人表示,對于小鎮的發展很迷茫,因為沒有做好招商引資及配置相關產業鏈,現在的小鎮已淪落為餐飲美食一條街。
其中一個極具異國風情的德式建筑小鎮,更是將原本當地居民居住的商鋪門面房,用尖形拱門遮擋;當地居民的自住房,被千篇一律打造成了“哥特式”古堡仿古建筑群風貌。
主要的建筑群也并非當地風格,而是“復刻”了德國某城區的街頭場景。這些原本具有濃墨重彩的中國歷史文化小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惹得當地居民怨聲載道。
其次,政府被開發商忽悠,“偽特色小鎮”遍地都是。
追捧特色小鎮建設的房地產商,他們的思考路徑是為了解決拿地貴的問題,因為特色小鎮的占地面積往往要十幾平方公里,單價便宜,以特色小鎮建設名義向政府拿地成本低,但開發房地產項目這和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是相背離的。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滿足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求。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小城鎮最后有可能會演變成“空心鎮”、“僵尸鎮”。
第三,以為特色小鎮的選址像開發旅游一樣簡單,忽視產業性。
無產業,不小鎮。產業是特色小鎮的命脈,特色小鎮需要打造鮮明的特色產業,若無產業作為基本支撐,沒有了產業的“造血”功能,小鎮發展將難以為繼,最終會淪陷為“僵尸鎮”。
特色小鎮投資過熱,會導致一些人喪失正常的理性判斷,在搶地大戰中,盲目拿下一些其實并不合適的用地。
有些地塊生態環境的確不錯,看上去很美,卻是投資陷阱。特色小鎮不是傳統的旅游地產,其核心是發展產業,選址不能像旅游地產那么隨意。更何況,上一輪旅游地產熱潮中因選址不當而半死不活的項目還少嗎?
文章來源:頤和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