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產業轉型、提檔升級的重要平臺,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蘇州鄉村要圍繞特色小鎮的“特色”要求,在“產、居、人、文”相關產業項目的建設與延伸中發力,系統性打造鄉村自身的主題產業“特色”,實現小鎮與鄉村產業整體聯動集聚發展優勢。
打造好鄉村特色產業
在對標融入特色小鎮“四大”功能基礎上,要全方位、多層次開發鄉村“特色”項目,實現與特色小鎮建設的同頻共振。一是做好鄉村科學規劃,打造特色產業聚落。緊緊抓住特色小鎮的產業功能的外溢機遇,結合鄉村自身資源優勢,形成以小鎮為核心、鄉村廣泛參與的產業聚落,增強產業的集聚效應優勢。二是做好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受小鎮輻射的周邊鄉村文化是產業競爭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保護傳統鄉村文脈,夯實鄉村產業的文化基礎,是鄉村融入特色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面向小鎮客商的內在需求,
創新蘇式鄉村味道。打造鄉村特色餐飲產品,需要在花樣品色、口感獨特上下功夫,開發蘇式鄉村飲食的新品譜系,展現蘇式鄉村味道;要將鄉村飲食的餐具、飲食的技巧精細化、儀式化,形成蘇式鄉村飲食的文化特色;要充分發揮蘇州餐飲行業協會等機構的獨特性認證作用,確保不同特色鄉村餐飲文化的異質化發展。特色鄉村民宿是小鎮功能的延伸,要實現舒適性與地方性的融合,展現蘇式特色鄉村風貌;民宿的外觀要與特色鄉村的建設風貌相一致,強化蘇式風貌的特有存在,實現民宿建筑審美的協調;鄉村民宿內部陳設要具有當地明顯的文化風俗印記,讓入住者能夠體驗鄉村的物件風俗;要進行適度的民宿知識的講解,讓來訪入住者知其文化內涵;激活鄉村閑置房產資源,引入專業民宿經營管理團隊,讓共享住宿從小眾走向大眾。
完善鄉村產業支撐力
蘇州高品質小鎮建設引領下的鄉村發展,離不開鄉村產業項目的有序推進、特色鄉村競爭力的系統性提升,需要多方位的幫扶與支持。一是加強金融信貸扶持,確保資金持續跟進。在蘇州鄉村振興基金基礎上,通過設立市區、鄉鎮(街道)特色鄉村產業發展應急基金,對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中各類項目進行不同的指標考核,給予不同等級的臨時性支持;通過積極引導、提供支持等方式,鼓勵達到符合條件的鄉村企業或小鎮集團上市融資。二是加大產業項目的財政扶持與稅收減免力度,減輕產業投資與經營管理的資金壓力。特色鄉村建設是政府規劃引導,企業、鄉村集體等各方利益群體廣泛參與的系統工程,要根據蘇州鄉村特色產業建設有關項目的上級歸口部門要求,進行基本配套財政資金的跟進,對考核合格項目進行直補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財政幫扶;學習借鑒特色鄉村不同項目建設的要求經驗,對申報驗收合格的鄉村特色建設項目直接給予稅收等優惠。三是支持鄉村產業品牌建設,做好隱性資產的經營管理。特色鄉村的美譽度,是小鎮為核心、鄉村集體品牌的映射。要繼續做好蘇州特色鄉村品牌美譽度的提升工程,實現品牌效益的最大化。集體品牌美譽度的監管保護,需要在鄉村相關產業協會協助指導下,鄉村集體組織主動申請,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相關執法部門從嚴懲處,形成有效監管保護網絡。四是進入信息化與互聯網時代,要充分利用成熟網絡服務平臺、大力完善自有網絡推廣平臺、細致建設鄉村綜合網絡電商服務平臺,有效降低鄉村特色項目運營管理成本,擴大特色鄉村旅游的美譽度,強化鄉村特色產品的價值實現能力。此外,要形成穩定的政府部門扶持政策,營造有序的鄉村產業發展環境。
激發鄉村產業活力
鄉村融入特色小鎮產業鏈,需要換位思考不同群體的現實需求,有效激發不同群體參與小鎮—鄉村產業鏈建設的參與活力。一是要格外關注鄉村精英群體。集聚鄉村特色產業項目發展的企業家,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支持與發展空間。二是格外重視村民群體現實訴求。村民既是特色鄉村文化的活態載體,也是特色鄉村建設直接的利益攸關方,要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或問卷調查、走訪等形式,充分征求村民意見,讓村民充分參與到鄉村建設的利益訴求的表達與討論之中,從而構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形成特色鄉村建設利益共同體。三是格外重視特色鄉村的商戶群體。商戶是鄉村生活服務的平臺,也是鄉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既是鄉村的門面,也是鄉村獨具風情的風景線。要建立小鎮—鄉村商戶協商聯盟,形成并完善商戶協商制度,督促商戶在服務品質上下功夫。
特色小鎮是休閑生活與創新創業共融的新型空間平臺的探索與嘗試,而鄉村作為特色小鎮功能的延伸,其建設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即要共同締造鄉村文明公約,凝聚鄉村文明之風;要提升鄉村景觀整治水平,確保鄉村整體的外在協調;要擦亮蘇州鄉村的水韻招牌,續寫江南水鄉口碑。
文章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