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位于歐洲西偏北部,從東到西130公里,從南到北400公里,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僅是美國的1/270。這個人口稠密的國家,每平方英里有1300多名居民。曾經有人認為,要想發展大規模農業,荷蘭幾乎需要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其中。然而,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凈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占世界市場的43%。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的中國,荷蘭的農業小鎮發展的成功經驗,對國內的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果對荷蘭農業小鎮的發展做以梳理,可以發現一下幾點:
1、運營模式比短期補貼更重要。
健康的運營模式,幫助荷蘭農業小鎮克服了土地規模較小造成的劣勢。對于相關產業的從業者,針對性的教育,以及建立在各地區需求基礎上的技術研發推廣系統,不僅保證了產品的生產效率與高附加值,還培養了完整的產業人才體系,產品的生產者、技術的研究者、商業的運營者各司其職,發揮協同效應。工作的目標始終是為了提升農業小鎮商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不是僅僅保護農民的短期利益,用工商業的經營方法塑造農業生產環境,提升了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前店后廠、三位一體的商業集群。
荷蘭的奶牛業與園藝業的專業化水平在世界享有盛譽。這種專業化形象不僅來自規模的空間集中、區域分工和產業化,還在于農產品交易的高效率。荷蘭農業小鎮既是高度現代化的農業產區,也是農產品的大宗交易市場,同時又是面向普通游客展覽、體驗的“特色購物中心”。這種前店后廠、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最大幅度的提升了其商業競爭力。
3、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荷蘭發展了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大學等研究機構為農業及其相關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的自動化水平,解放了更多的人力資源,本地的加工和食品制造企業解決了國內農產品剩余的問題,釋放出來的勞動力資源又推動了當地商業、旅游業的發展。這種后端到前端的深度整合使得本國農業勞動力和單位土地生產效率盡可能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也隨之被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