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截止2018年2月,全國兩批特色小鎮試點403個,加上各地方創建的省級特色小鎮,數量超過2000多個。
發展特色小鎮的背后需求
1、城市產業轉移的需求。在中心城區,整個商業地產價格依然攀升的大背景之下,產業轉移就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高漲的租金和房價使得企業不堪重負,因此,向城市周邊房租相對較低的區域進行產業轉移,成為一種必然需求。而特色小鎮因為其離城市較近的距離,相對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優美的環境,理所應當地成為產業轉移的一個較好的選擇。
2、大城市承載力日益受到挑戰。2016年,北京五區公布人口上限,這標志著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數量已經開始逼近人口上限。由于中國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嚴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尋求新發展。很多城市中產階層渴望在城市周邊有自己的一塊地或者農莊,可以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享受田園生活。
3、農民回流與產業空白的矛盾凸顯特色小鎮的必要性。與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同時出現的是,大量農民工回流,由此也形成了就業壓力。如擁有800萬務工人口的重慶,目前保持穩定回流態勢,市內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市外近100萬人。大量的回流人口客觀上增加了對產業的需求。
4、地理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的需要。隨著城市的日漸擁擠,承載力日趨緊張,城市一些特色產業向周邊轉移成為大勢所趨。未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大城市周邊,形成若干具有產業特色,呈衛星狀環繞城市周邊的地理形態。這樣,既可以將一些產業分離出去,發展周邊經濟,又可以緩解大城市的壓力,其離城數十公里的距離又可以使得其可以共享城市的教育、科技等資源和發展紅利。實現協調發展。
對特色小鎮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所謂的特色上,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變化,經濟發展空間規律的變化,認識到中國城鎮化發展和工業化發展空間格局的再變遷。雖然不同的利益主體有各自不同的考慮,但是從有關部門頒發的文件可以看出,當前推進特色小鎮的發展,重點是在低成本的基礎上,形成產業聚集的空間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要理解特色小鎮,就要認識到特色小鎮是中國產業發展空間重組的市場選擇。
特色小鎮實質是產業空間再重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空間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以鄉鎮企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模式;二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因強化耕地保護,通過等級化行政管理體制引導產業向縣以上的高等級城市集中的模式;三是本世紀初省級政府通過行政區劃調整的手段,使得優質的要素和產業資源向省會城市等特大城市集中的模式。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產業經濟空間重組,通過行政等級的作用,強制關閉縣以下工業區6000多個,保留了2000多個縣以上工業開發區,新增要素特別是建設用地指標的供給,首先滿足地級以上城市,導致中國的工業化空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中國以設市城市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本世紀以來三四線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產業發展新格局有著直接關系。
回顧過幾十年的歷程會發現,產業的高度集聚是以行政引導和降低土地成本的方式推進的。各城市在招商引資中競相降低土地出讓成本,之后通過房地產開發進行補償。無論是以地市為主導的三四線城市,還是以省會為中心主導的特大城市發展模式,隨著房地產開發的補償成本過高,以及人口高度集中后對工業的逐步排斥,無論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性要素成本,還是人口密度提高引發的社會成本,都大大地抬高了工業的發展成本。隨著服務業在城市逐漸替代工業,工業發展也急需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即使是創新發展的高技術產業,也需要成本低廉的發展空間,以便形成同類產業要素的集聚效應。
特色小鎮的提出,其實意味著中國產業發展空間即將面臨著又一次重組,因為經濟規律決定了產業集聚需要降低發展成本。雖然在大城市通過服務業的支持可以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繼續提供重要的載體作用,但是對于絕大部分工業企業,特別是創新型產業,則是需要各種要素成本較低的發展空間,其中也需要降低體制成本。
浙江的經驗表明,特色小鎮的發展在不同的產業構成中會有不同的空間選擇。例如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金融小鎮、基金小鎮和互聯網小鎮等,在城市的近郊區選擇成本低廉的發展空間,降低各類要素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而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小鎮,則向城市的遠郊區發展。在這里,土地成本低,住房成本低,勞動力成本低,體制成本低。由于處于發展階段的初期,城市居民對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要求標準也遠不如高等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