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濱海地帶就天然具備著別的區域所難以企及的與國際接軌、交流的優勢,而后,隨著工業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這種優勢為工業添翼,成為灣區經濟得以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國家發展動力的基礎。與灣共生、推港興盛,灣區經濟憑借地理優勢將濱海貿易、都市經濟高度融合于一身,從而蜚聲全球,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濱海經濟形態。
從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東京灣區三大發展最為成熟的灣區來看,以港銜世界、貿易自由化、高度國際化與產業創新化是灣區經濟的共有特征,也證明了灣區經濟的發展一要立足于濱海地理優勢,二要依靠一定的工業基礎,從而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謀求城市一體化與錯位發展,提升國際層面上的區域整體競爭力。也因此,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尋找到了下一個內在動力的來源。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發軔點的廣東,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眼前。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公開發布,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確立了其發展目標,并對其建設作出了全面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
以該《綱要》為核心,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借助灣區優勢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三地互聯互通水平、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并以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與中國參與國際高端市場競爭的重要平臺。但與國際上一流的大灣區案例的基礎條件不同,粵港澳先天一體,卻因歷史上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動形成了三地之間社會制度、行政管理與價值體系上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卻難以實現共同發展的融合困境。
立足國情,依循發展規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同樣是以都市圈為核心,因此特色小鎮之于都市圈的價值分析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而言同樣適用,這里不再贅述。然而泰山有細壤、江河有細流,以文化為底色、以產業為核心、以創新為引擎的特色小鎮不僅是金融資本與產業轉型的對接平臺,還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區情來推動粵港澳地區資源整合、要素流動、空間重塑、產業轉型、文化彰顯,進而夯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必然選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完整的市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小鎮建設定然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未來之景上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色小鎮是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
《綱要》中明確指出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將“共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而作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支撐、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的動力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在促進區域一體化、構建多層次城市內部布局之外,推動區域內城市錯位發展、形成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并優化產業集群建設,借助技術發展、人才集聚完成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優化、延伸與深度融合。可以想見,粵港澳在推動區域一體化、縮小地區經濟差異的過程中定然伴隨著“9+2”區域內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性,從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不同文化、思想的劇烈碰撞,特別是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同為中心的情況下,切實實現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是其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基礎一步。而保證這一步走穩的“內能”,在我們看來,是粵港澳地區文化同一性和差異性的共存、交融。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將粵港澳聯系得更為緊密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文化因素,將成為人與人、人與城、人與鄉的“粘結劑”,是破除地域隔閡、推動大灣區內人民共解發展難題、促進文化資源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的有力支撐。
縱觀世界一流港區,無一不形成了結合本國特色、令人稱道的文化之地,如象征著造夢之地的洛杉磯灣區好萊塢、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之地舊金山。粵港澳地區植根于中華大地的同源血脈,但由于地理、歷史因素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等原因而形成了花開兩朵,各有千秋的地域文化,而隨著粵港澳建設的不斷推進,這種血肉相連卻又各具差異的文化定然要在大灣區“落地生根”,并成為大灣區獨特魅力的不竭之泉。這正是“文化”一詞在《綱要》中被提及70余次的原因所在。而在此過程中,以特色產業為發展核心的特色小鎮,將成為粵港澳特色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為特色文化提供培育、生長的土壤。
地域文化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特色小鎮的基礎底色,而特色小鎮將以地方優勢產業為依托進行發展,并形成特色文化。這背后的邏輯在于,特色小鎮將通過挖掘地方資源、發展地方產業來推動產業跨界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進而促進文化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它地方產業融合,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新平臺,實現地方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促進地方居民文化認同的形成。
在地的就是世界的
另一方面,地域上的隔閡并不等同于文化上的割裂,為粵港澳各地區之間文化互融提供了空間。特色小鎮是“產業上‘特而強’、“形態上‘小而美’”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要根據自然稟賦突出主導產業與特色文化,因此可在城市分工協作的同時,利用其本身的文化屬性形成各個小鎮之間文化互補格局、承接粵港澳文化建設職能。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特色小鎮將以產業的形式為粵港澳地區拓展非遺傳承的新渠道。一般而言,非遺生存困境主要是與非遺項目難以市場化和非遺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有關,考慮到文旅屬性為特色小鎮的標配,特色小鎮將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推動非遺的市場化開發,帶動就業,從而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在留住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創造性的實現非遺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綱要》中提出,“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魅力城鎮,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形成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由此可見,通過特色小鎮的平臺,推動包括非遺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地區在地文化的傳承和應用,當屬應有之意。
特色小鎮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轉型的戰略平臺之一
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以制造業為重要推手推動外貿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升,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更多的中國企業應對復雜的全球競爭環境、參與國際競爭夯實基底。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減弱、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亟待國家競爭優勢的重塑與下一個推動經濟高速、健康增長的內在動能的出現。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中國突圍全球產業變革的“試驗田”,將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而這一過程的關鍵點,在于發揮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同時不斷培育、釋放實體經濟活力,進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走好、走穩產業在中高端發展之路上的每一步。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從東京灣區“失去的二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出,灣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伴隨著大量資本的涌入與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升級轉型、加快服務貿易一體化的同時需警惕產業“空心化”與“脫實向虛”現象的出現。而這也正是國家大力扶持實體經濟,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動搖的重要原因。在我們看來,堅守實體經濟、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將成為支撐中國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堅實后盾,而特色小鎮,將成為實體經濟的培育空間與推動釋放實體經濟活力的動力所在。
顯而易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分工體系與圈層合作的形成,產業必將朝著專業化、高端化的方向進行發展,這與特色小鎮堅持產業立鎮、促進地方支柱產業形成的發展路線不謀而合。一方面,特色小鎮建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將通過優化配置地方資源、加快產業集聚升級來提升產業附加值與生產效率,從而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騰籠換鳥,以相對小的體量實現價值鏈的提升。如以印染集聚區為核心的浙江藍印時尚小鎮,便是通過推動印染產業集聚與升級實現了當地印染行業的“蝶變”。
藍印時尚小鎮
另一方面,作為創新創業平臺的特色小鎮,其發展未來一定是以智慧化、創新化來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帶動周邊城鎮發展,進而通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來激活內需、實現消費升級,而這正是拓展實體經濟發展空間、釋放實體經濟活力的有效措施。
特色小鎮是推動文旅創新創業的最佳陣地之一
從已有的大灣區案例來看,大灣區是一個國家經濟互動最為活躍、與全球對接最為頻繁、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而《綱要》中提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因此,粵港澳地區的建設對其周邊地區而言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是要借助灣區城市的高速發展期優化產業體系、推進雙創平臺建設、通過人才引進、技術革新來加快經濟發展、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共振”。同時,如何融入大灣區的建設更是周邊地區的命題,是防止粵港澳大灣區集聚要素資源進一步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而要進行的必然思考。
一般而言,增強一個地區經濟活躍度的根本途徑是促進要素、資源的流動,而決定要素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帶動產業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不斷集聚,并在超出城市承載力之后造成外溢,而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重要一環的特色小鎮是進行市場化和全球化資源配置的戰略平臺,本身具備生活功能,是城市與鄉村的銜接點,從而可以通過促進交通設施一體化來承接中心城市要素外溢、縮小地區差距。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路徑之一
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鎮是對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生產要素的進一步流入將帶動其文旅產業的發展。對于特色小鎮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而言,其優勢在于,一方面,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親緣性為特色小鎮拉動旅游消費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快速增長的經濟將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消費市場,從而促進地方旅游資源的整合、推動文旅項目的創新創業,而無論是項目的落地還是資源的整合利用,特色小鎮都將是最佳陣地之一。而借助這一點,旅游業將反哺周邊,促進地方投資的快速推進,助力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助力中國騰飛的“羽翼”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需要考慮的,不僅是“走得快”,更是“走得穩”。在重塑中國競爭優勢、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促進文化認同的形成與區域協調發展。也因此,作為其圈層結構一部分的特色小鎮,將以其立足自然稟賦、挖掘地方文化、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與帶動文旅產業發展的發展思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輝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