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億仿古小鎮曇花一現”讓特色小鎮這個概念再次成為焦點。
兩年多前“特色小鎮”第一次在國家層面被提出時,政策的利好迅速吸引了一眾企業參與其中,甚至出現大量非官方批準的特色小鎮,為的就是打著這個旗號引來金鳳凰。然而,盲目跟風的結果也很快顯現,項目半死不活、資金鏈斷裂導致擱置、“假小鎮真地產”等現象時有出現。
去年下半年開始,對特色小鎮的管理正式從住建部轉移給發改委,市場作用進一步放大,加速了特色小鎮的優勝劣汰。
2019年新年剛過,已經有部分省份又開始部署各自的規劃了。與之前不同的是,強調“質”的發展、腳踏實地成了重中之重。真心期待,未來的特色小鎮能不忘初心,真正為城鎮化發展添磚加瓦。
項目魚龍混雜
新年伊始,成都市成華區仿古小鎮龍潭水鄉出名了,不是因為長假期間到訪人數多,而是因為門庭冷落,被當地人評價為“失敗了”。公開資料顯示,龍潭水鄉占地面積約220畝,因為全是江南仿古式建筑,故被譽為成都的“清明上河圖”。整個項目花費4年時間打造,耗資20億。建成之初,龍潭水鄉也曾門庭若市,飯店、酒店、婚慶基地等生意都不錯,“當時有一些打折活動,后來沒有了,景色是不錯,但也就是去拍拍照玩一玩,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在成都工作多年的小王表示。
針對媒體的曝光,成華區委辦公室方面公開表示,運營公司在龍潭水鄉經營過程中,因市場變化、經營理念和資金鏈斷裂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龍潭水鄉項目運營停滯,原入駐商家經營困難。
其實,無論龍潭水鄉經營好壞都應該與特色小鎮無干,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前者根本不屬于后者的范圍。截至目前,住建部分別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公示過國家級特色小鎮的名單,各省也有公布過省級名單,而龍潭水鄉均未在名單之列。據一位長期從事城鎮建設策劃運營的業內人士介紹,龍潭水鄉本身的定位就是在園區配套和旅游景區之間的一個特色街區,“只是后來特色小鎮比較火,蹭上了這個概念,其實對普通百姓而言,文創小鎮、特色小鎮、特色街區什么的都傻傻分不清楚,更何況園區配套本身也是包含在特色小鎮中的一個部分。”他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特色小鎮403個,“加上各省自己認證的,還有很多為了吸引游客自己掛個牌子就寫著特色小鎮的,比如某些地方一種水果種植基地就叫某水果特色小鎮,蹭概念的比比皆是。”
而真正的特色小鎮,則起源于浙江。2014年杭州云棲小鎮第一次被提及;次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特色小鎮”的建設作出重要批示,認為抓特色小鎮建設對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都有重大意義;2016年開始,隨著新型城鎮化新的5年發展計劃,特色小鎮成為城鎮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同年,住建部等三部委首次公示了首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名單,特色小鎮概念在國家層面正式被提出。深圳市錦繡時代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暴君卿介紹,特色小鎮最初不屬于行政建制,是以產業為導向,附有配套居住功能,用產業來帶動特色的小鎮,“因為浙江很多地方產業鏈比較完善,所以后來在全國被效仿、得到國家的重視。”
無產業不特色
無論是國家級的還是省級的,只要是特色小鎮就會得到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扶持。也正是這種政策利好,使得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特色小鎮的建設熱潮,“一時間養肥了很多做設計和規劃的公司,甚至有的現成立公司,很多都是做個漂亮的效果圖出來,拿到設計費,交給企業去申請,后續就不管了。這個過程中有能力的沒能力的,公示的沒公示的都在建,魚龍混雜,也造成了很多亂象。”前述業內人士介紹。其中,對政策響應最積極的便是房地產商和各個景區企業。
“房地產企業在商住地產這塊應該說已經處于一個階段性飽和了,他們需要尋找新的陣地。”中僑產城(深圳)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產業規劃師蕭修春介紹道。于是,便出現了部分房地產企業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向政府拿地,因為政策
扶持,所以拿地成本較低,結果房子建了,卻沒有產業,這個經就念歪了。
從2016年開始,就有不少房地產企業將眼光放在特色小鎮上。“最開始有企業喊出10年建設100個特色小鎮,有的提出5年100個,還有的說3年建100個,要知道一個特色小鎮從無到有基本要5—8年時間,即使有產業基礎的也在3年以上,動輒就100個,真的是天方夜譚。”前述業內人士回憶。并不是說房地產項目不可取,但真正的特色小鎮一定是以產業為主導,空間建設也就是地產開發是配合產業來實現的,以此達到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功能。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介紹,特色小鎮通常需要承載3萬人左右的居住和就業,“如果沒有產業作為支撐,只做房地產沒有具體的落地模式,一定會導致空心化和泡沫化。”他表示。
而景區建設是屬于文化旅游方面,在服務業第三產業的范疇之內,應該是符合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的,無奈大部分景區都無特色。很多地方原本就沒有什么歷史文化積淀或者重要IP,為了有個噱頭甚至不惜生搬硬套。兩年前,前述業內人士就接到過中部某地區的邀請,“當時讓我們去考察看能不能合作,結果那個地方歷史上就出現過一個不太有名的詩人,他們就想打造成某某故居,但其實連故居都沒有,周邊交通也不是很方便,這樣的地方即使做出來了能有人來嗎?”對于那些實在找不出點什么的地區,“就是千篇一律的古代宅院、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大部分都是仿古,這種景色也會審美疲勞的。”
在蕭修春看來,“整個文旅產業都處在一個市場投資過熱,消費和投資并沒有完全同步的尷尬狀態中,很多又只注重空間上的規模和建設,沒有具體運營的商業模式,這樣就會出現成都那種火一年,缺乏后續持續的服務能力和發展機遇的現象。”他分析稱。
加速優勝劣汰
從去年初開始,特色小鎮就已經出現優勝劣汰,“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做不下去了不得不擱淺,再就是國家在政策方面有所改變。”據蕭修春分析,做不下去多是資金鏈斷了。“尤其是部分房地產企業投入的項目,以前做地產可能3年有的最快的只要1年,房子就賣出去了就見到回頭錢了,而特色小鎮的周期要長將近一倍,盈利模式也變了,所以原來的融資成本、商業周期都無法支撐,不得不停止。”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拿到資金支持后遲遲不開工有的甚至把資金挪為他用,這種情況一經發現,項目也就被摘帽了。”
各種亂象叢生,引起了國家的關注。于是,對特色小鎮的發展管理有了新的變化。
去年1月,由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住建部牽頭主導的中國特色小鎮的申報審批權限將移交至國家發改委。“這個改變已經很明顯了,說明特色小鎮不僅是影響房產建設,更是關乎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前述業內人士說。《意見》中還直指此前特色小鎮發展由于概念不清、定位不準等原因,導致盲目發展,造成政府債務風險加劇等問題,“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失去了部分地區發展的契機。”
8月底,發改委提出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并要求特色小鎮從以往的命名制改為創建達標制。所謂命名制,是指從全國各地遴選出諸多特色小鎮候選,最終選出若干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授予“全國特色小鎮”稱號,一經授予,一般不予摘除,創建工作也至此結束。而創建達標制則指“逐年組織各地區挖掘并推薦模式先進、成效突出、經驗普適的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按照少而精原則從中分批選擇典型案例,總結提煉特色產業發展、產鎮人文融合和機制政策創新等典型經驗,以有效方式在全國范圍推廣,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簡言之,就是從“先補后建”到“先建后補”。“原來是你申報規劃,有一些基礎就給你授牌,就有相應扶持,現在是你自己先建一部分,國家去驗收,認定符合標準了再給予相關補貼,這樣就有效避免了此前只管申報,不管后期發展的情況。”蕭修春說。
審批制度之外,發改委還強調未來的特色小鎮發展中,會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市縣通過國有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建設的風險小鎮等。“寬進嚴定、動態淘汰”,對考核不達標的特色小鎮將啟動“退出機制”。
這些轉變既加速了一些項目的淘汰,也遏制了部分企業的盲目熱情。驗收不合格的自然就被淘汰,同時,現在前期建設的資金大部分都要投資主體自己解決,建好了才能拿到補貼,一些企業望而生畏。“我認識的有做太陽能的、LED的企業,原本都計劃投資特色小鎮建設,政策一出來都表示先等等再看,因為他們確實不了解怎么做,也怕最后錢都打水漂了。”前述業內人士表示。政策的轉變也意味著,特色小鎮的發展從過去政策主要推動變為現在的市場化為主,政府政策的配套支持為輔,“一切看市場反應好不好。”
未來腳踏實地
盲目熱情被澆滅后,留下的是冷靜思考和腳踏實地。
2016年7月,國家最早提出培育特色小鎮的時候定下的目標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而前述《通知》則要求,2018年9月底前,省級發改委將第一批特色小鎮推薦案例報送國家發改委,2019年1月底前完成最終的審核工作。最終這一批的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得以審批的在70個以內,遠低于之前的數量。
新年伊始,各地方政府也相繼公布了各自特色小鎮發展規劃。吉林省將特色小鎮分為成長、培育、規劃三類,根據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措施,滾動推進實施,并明確創建標準為有鮮明的聚焦產業、有高水平的規劃、有明確的建設主體、有一定的投資規模、有創新的管理體制;山東省政協委員則提出把小辣椒做成大產業,建設辣椒特色小鎮;北京通州年底前將編制完成9個特色小城鎮鎮域總體規劃、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