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迎來資本下鄉潮流。新常態以來政府放開了諸多領域,但民資積極性不高。特色小鎮領域成了例外。大公司、民營資本十分關注特色小鎮,比如與阿里巴巴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杭州云棲小鎮、以吉利汽車項目為核心的臺州沃爾沃特色小鎮、萬科良渚文化村等等。目前,中國房地產業的前50強已全部進入特色小鎮領域,特色小鎮已成為房地產業轉型的新領域。對于特色小鎮,政府和市場都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政府熱、市場也熱,國企積極、民企也積極投資發展新領域,先行者已經開始在全國搶奪優質特色資源。
特色小鎮應以開發新資源為主。一是建立新坐標。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鐵的普及、航空大眾化、互聯網發展、汽車進入家庭,農村交通快速發展。二是形成新消費。溫飽問題解決后,精神消費、文化消費、體驗型消費、感受型消費、服務性消費、健康消費成為新的熱點。三是開發新資源。隨著工業化進入中后期,產能過剩,傳統礦產等硬資源價值下降;而大數據、青山綠水、傳統建筑的文化精神價值、自然景觀特色等非傳統資源即軟資源的價值大大提升。四是創造新價值。軟資源具有無限的彈性,新消費是一種服務型、精神型、感受性的消費,由此而產生一種創新、創意、創造型產業。這種產業的市場彈性極大,具有無形、無邊界、無法定量的特點。
五大方面創新特色小鎮融資模式。要想發展特色小鎮,建立新坐標、形成新消費、開發新資源、創造新價值,就需要解決融資模式的創新問題,可以從5方面著手。
一是收縮政府投資和審批的領域和范圍。首先是項目投資管理制度的創新,建立投資項目的3個清單,即企業投資項目管理的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對社會投資流程進一步規范化和簡化。其次,推行投資項目審批首問負責制,編制3年滾動政府投資計劃,建設投資項目在線監管平臺。再次,堅持企業投資核準范圍最小化模式,探索一種不再審批的管理模式。除極少數涉及國家安全、生態安全、關系到全國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重大公共利益的企業投資項目外,以旅游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為主。最后,探索建立多評合一的中介服務新模式,大力發展直接融資,試點金融機構依法擁有企業股權。
二是責權一體,控制地方政府擴大債務。這就要在投融資領域簡政放權,權利與責任同步下放,最終推行負面清單管理;要確認地方政府的發債主體地位,誰發債、誰負責、誰償還,中央政府對于地方債務不承擔最終責任;要讓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脫鉤,融資平臺要市場化運作,地方政府不能為融資平臺抵押、兜底,承擔無限責任;要推行債轉股,所借債務可以轉化為金融機構股權。
三是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領域,全面推廣PPP。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要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就要加大力度推廣PPP模式,擴大社會資本投資途徑。2015年,國家發改委建立了首個國家部委層面的PPP項目庫,首批發布1043個PPP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簽約情況較好,第二批1488個、總投資2.26萬億元。2016年,我國下大力氣推廣和實施PPP模式,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優先支持符合投向的PPP項目建設。
四是放開市場準入,減少政府直投,創新融資方式,完善價格形成。放開市場準入即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如水電、油氣管網、儲存設施、建設運營等,創造平等投資機會。同時,優化政府投資使用方向和方式,政府投資主要通過補助、基金、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在此基礎上,創新融資方式,探索利用供熱、供水、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此外,完成價格形成機制,鼓勵市場化定價。
五是創新政府支持資金的使用方式。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政府性投資主要作用是引導投入。主要方式是采取基金、貼息、補助、獎勵等吸引社會投資,讓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國家發改委掌握的資金主要用在公益性的項目上,作為一種引導資金,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吸引社會投資。政府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盈利與非盈利項目的組合,吸引社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