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特色小鎮首次出現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特色小鎮建設顯然已經成為新一輪經濟建設的一個突出熱點。但今年以來特色小鎮的熱度有所下降,很多地方的政府已經不再熱情的追捧特色小鎮,給予的相關政策不再增加,且加強了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監管力度;大量資本也不再那么積極地涌向特色小鎮,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做好特色小鎮呢?

我國特色小鎮的興起
據了解,特色小鎮靈感來自于國外的特色小鎮,如瑞士的達沃斯溫泉小鎮、美國的布蘭森音樂小鎮、法國的格拉斯香水小鎮,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主客盡享福祉。
在我國,浙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代表”。此外,北京、天津、黑龍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設特色小(城)鎮并持續培育。
2015年浙江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這樣描繪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同年 4月,浙江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特色小鎮的創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規劃。浙江特色小鎮的形態“小而美”,是城鄉之間的詩意聯結,是“產城人文”一體的復合載體。
2016年2月,《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鎮,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鎮。隨后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鎮。
一時間,特色小鎮成為旅游新業態的新風口。2016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同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的通知》里,提出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特色小鎮的信貸支持力度,通過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從而加大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
去年,特色小(城)鎮建設再次聚焦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開發銀行印發《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指出為深入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與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將為特色小(城)鎮提供金融支撐,推動地方政府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特色小(城)鎮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建設任務和工作進度。
2017年2月9日,四川、江蘇兩省分別發布特色小鎮建設指導文件。《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重點培育200個左右特色小城鎮。《江蘇省政府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出臺,力爭通過3到5年的努力,江蘇分批培育創建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特色小鎮總計劃數量已超過1500個,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個特色小鎮,今后全國將會出現近2000個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正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特色小鎮類型模式
根據住建部下發的《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中,將小鎮類型分為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游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如果按照這一分類將2017年中國首批127個特色小鎮分類后發現,旅游發展型、歷史文化型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

據悉,目前為止全國的旅游發展型特色小鎮為155個,占總數的38.5%。從數量規模看,國家可能更支持旅游發展型和歷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鎮。在特色小鎮申報上,有旅游、歷史文化遺產等稟賦優勢的小鎮都更容易申報成功。
因為,旅游發展型能更大限度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提升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可持續發展。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由于缺乏其他產業發展支撐,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便成了不二之選和發展捷徑。
從第一批申報成功的127個特色小鎮名單中來看,溫泉等優質旅游資源,以及當地紅色資源等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旅游類特色小鎮挖掘和發展旅游產業的必選項。
以湖南郴州市汝城縣熱水鎮為例,熱水鎮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是一個以溫泉旅游為主的特色小鎮,擁有水溫達98度的天然高溫氡泉熱水溫泉。目前,該鎮熱水溫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屢創新高。
在國務院下發的《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著重提到了旅游+城鎮化,將規劃建設一批旅游風情小鎮和特色景觀名鎮。
特色小鎮發展亂象叢生
自2016年7月份起,中央批準的特色小鎮數目累計為403個(其中第一批次有127個,第二批次有276個)。僅僅一年以后,根據中國房地產協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特色小鎮的數目已經升至2000多個,其中既有屬住建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批準的小鎮,也有各省政府自行批準的省級特色小鎮,還有大量由企業主導操作的小鎮。
短時間內的小鎮數量如此急劇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忽視地方產業的培育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帶著特色小鎮的帽子申請政策資金、房地產化嚴重等。
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建設主體缺乏創新型思維,盲目的模仿其他的景區或小鎮的建設,導致過度同質化,造成惡性競爭和資源、資金的浪費等。
二是,地方政府盲目上馬項目,在沒有深入了解相關政策標準規定的前提下批準一些項目,并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監管。
三是,房地產企業深度介入特色小鎮的發展。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眾多知名房地產企業紛紛與小鎮簽約,簽約數目高達數百個。這將使得特色小鎮趨向于“房地產化”。房地產企業做特色小鎮,可能在小鎮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上有既往經驗的支撐,但未必能夠透徹地理解和把握住當地小鎮的“特色內涵”。
特色小鎮未來發展趨勢
基于以上種種因素,導致行業開始反思,未來我們需要把特色小鎮作為一種特色而不只是一種產品,將自己定義為永續而不是套現工具,那么,接下來魔豆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利用傳統文化優勢,激活發展原動力。特色小鎮之所以有特色,在于傳承,而不在于擴張。歐洲的小鎮不僅注重活化,而且注重活化中的迭代。所謂迭代,就是減弱外生經濟對本地經濟的破壞和扭曲,盡最大可能突出和傳承本地的比較優勢。因此,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對資本投入和技術注入進行再思考和再平衡。
二、打破傳統思維,培育特色人才經濟。特色小鎮中特色的源泉是人,基于技藝、基于“大師”,并輔以資本和技術。歐洲小鎮的成功并不是靠產城一體,更多的是在于人力資本。歐洲成功小鎮的背后往往是因為某個“大師”的存在,諸如阿瑪尼、范思哲等。在特色人才經濟的孕育下,形成特色作坊,衍生出家族企業,最終跳出小鎮,發展成特色產業。
三、遵循“自然主義”,傳承當地優勢。“自然主義”強調的是,全力培育當地的工匠市場,使用當地歷史上的土著建筑設計風格,建材和植物取自當地,而不冒險引自域外;外來資本只作為本地家族復興和鄉村復活的輔助,而不建議取得控制權;引導家族經濟充分保護和利用本地的比較優勢;承接外來資本和新興技術的目標是保護傳統經濟,而不是改造傳統經濟;對當地的作坊和建筑,不求趕超,但求延續。這種主義比起現在普遍遵循的是“營造主義“更適合我國特色小鎮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