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圍城下的“特色小鎮”,本色或將消失殆盡。
伴隨著別墅、大棚房、小產權房等項目的“瘋”長,一些原本立足產業發展的特色小鎮,其對外展示的產業集聚標簽或早已被撕得粉碎。
看起來很美
在北方個別地區,一些以發展特色產業為初衷的特色小鎮在多地興起建設,雖名為小鎮但并非現實中的小城鎮建設,而是以產業為主導,囊括醫養、教育等功能結合的集聚區,其規劃藍圖視覺沖擊力足以令來訪者向往和記憶猶新。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小鎮”卻偏離了產業發展核心,而動起了曲線開發地產的歪念頭,進而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房地產項目紛紛上馬,儼然成為了一場造城運動。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產不僅設計高端還很廉價,豪華別墅、高檔住宅、田園木屋應有盡有。
一些“小鎮”,雖名義上打著與房產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旗號,實質卻在行地產曲線開發路線。位于京津冀地區,一個打著“田園養老”名義的項目現場,占地數十畝,建有大棚房(木屋+溫室大棚)近百套,公開對外出租,可一次性長租15年,前提是須一次性交足二三十萬元不等的租金。據該項目物業管理員介紹,實際上一次性長租等同于買房,這樣下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木屋并配套一棟溫室大棚,種植與居住兩相宜,很適合城里人前來生活,用花費少許旅游的錢,可盡享長年田園生活。目前,該項目房源已租罄。
據了解,該項目是開發商從當地村委會以土地流轉的名義獲得,并約定每年每畝給付村民租金2000元,租期50年。有當地村民介紹稱,對外說是從事設施農業,搞種植,但多數光顧者并非僅熱衷于種植,而是來此“定居”體驗田園生活者居多。
記者注意到,上述以租代售大棚房現象,在國內并非首例。早在數年前,北京市郊區也曾一度出現大棚房建設亂象,投資商打著種植名義建設配套管護用房,開發建設超標準大面積豪華大棚房,并采取一次性長租方式兜售給消費者。由此以來,原本的田園種植卻演變為大棚房開發,對此,北京市執法部門進行了統一拆除,要求恢復到大棚管護用房應有的標準。
偏離的誘惑
有地方官員坦言,早在幾年前,特色小鎮作為新概念提出,很多地方實踐中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以“田園養老”產業項目為例,原本規劃是生態與康養結合工程項目,如今已裂變為地產樓盤,驚詫同時也令人疑惑,該小鎮地處偏僻的城市郊區,怎么會有那么多人選擇在此買房呢?
在認購大棚房的部分業主看來,“小鎮”所售房產廉價為主要賣點,但背后也隱藏著一個“軟肋”——違建,從拿地到建設再至銷售等環節,相關手續的缺失也成為這些廉價房的“通病”。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小鎮所售房產多為小產權房,購房者在交納房款后,簽訂的購房協議為“房屋使用權”協議,并沒有正式的商品房購房合同,更沒有房本(房屋產權),為業主交房款所開具只是收據,而沒有發票。
如此一來,特色小鎮周邊別墅、大棚房等地產項目遍地開花,而相關特色產業卻難覓蹤影,在地產漩渦的吸引之下,“小鎮”當初規劃設計的醫養產業集聚標簽被撕得粉碎。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小鎮造城的快速推進,也將一向平靜的周邊村落帶至沸點,浮躁與不安成為多數受訪村民表露出的心聲。據了解,在周邊村民眼里,一些懷揣城市夢、致富夢、上樓夢的村民正焦急等待著拆遷和上樓。
對此,有當地政府部門解釋稱,“小鎮”是為培育產業集聚而立,而非打造地產圍城。所謂“田園養老”大棚房也只是休閑農業設施,不是永久性建筑,所占土地也是從當地村民手中流轉而來。一旦有開發房產跡象,相關執法部門會及時進行制止。
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地塊是出讓還是流轉,無論房產是租還是售,一些“小鎮”投資方目前均實現了所期待的以房地產套利的開發意圖。至于“小鎮”如何從地產圍城中突圍,還原當初以產業集聚為支撐的設計初衷,將原有規劃落到實處,似乎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