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正式推出已經有2年時間了,各地特色小鎮也正式進入開發階段。但是,許多開發商和政府官員對特色小鎮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甚至有的小鎮成了圈地的噱頭,有的成了標榜政績的工具。
特色小鎮建設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無法避免,有些問題則純屬認識上的。而這些問題不是個別現象,是普遍現象。這樣下去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兩年已經過去,一批小鎮剛冒出頭就遇到嚴重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當前,各個所謂特色小鎮,玩概念、玩情懷、造名字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規劃、培育和創新的能力。如果不是頭腦發熱,盲目跟風,那就要歸于市場忽悠、渾水摸魚的行為了。問題是,不管出于怎樣的目的,如果根本不懂特色小鎮,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操總結,到頭來,就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白白浪費資源和金錢。
所以,在此呼吁政府領導們、開發商們,不要以為參加了幾次峰會論壇,以為在微信看了幾篇專業文章,就可以擼起袖子開干了。在做特色小鎮之前,請先問問自己,以下問題真的想明白沒?
什么是特色小鎮?
在國家大力提倡、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背景下,什么樣的項目都往特色小鎮上靠,成了常態,特色小鎮本身的內涵,則被有意無意的忽視,淹沒,致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覺得,大家有必要需要重新回過頭來,探討一下特色小鎮究竟是什么?
根據定義而言,特色小鎮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鮮明產業特征、以及具備一定社區功能和相應城市功能的綜合城鎮化開發項目。
說白了,你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景區,也不能當成單純的旅游項目,更不能當成游樂園、房地產大盤開發。特色小鎮無疑可以包含以上這些內容,但特色小鎮是多元的,是生活和發展的一個平臺,歸根結底,特色小鎮最美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人,以及這里的生活氛圍。
既然是小鎮,特色小鎮必然具有一些城鎮化的功能,那就是居住、商業,配套,還有賴以發展的產業。同時,特色小鎮又是區別于一般大城市的發展和生活空間。
區別在于規模上,無論在空間規模還是、人口規模上,小鎮必然是小的,小鎮不需要城市才需要的大型配套,就能很好的滿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在產業發展上,城市往往掌管著重要的制造、金融、商業、生產服務業,而絕大部分的特色小鎮可能以旅游、生活服務等為主,特色小鎮可以成為大城市產業發展的補充。
區別表現在生活方式上。人們為什么會遠離大城市,而到小鎮生活,必然是因為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節奏、生活體驗,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小鎮生活,小鎮必然有它特定的需求對象。
什么地方都可以建特色小鎮嗎?
現在,大部分的特色小鎮,都是在原本荒蕪一人的土地上開發,也就是從零起步,這就必然面臨一個問題,所有地方都適合開發特色小鎮嗎?
其實,特色小鎮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氣”,沒有人氣就什么都沒有,就什么都不是。如果是在原有古村、古鎮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規劃、擴建還好,因為這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人口基礎,而歷史的選擇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接下來就是重塑和提升的問題。
但如果是從零開始起步,“人氣“就是最大的挑戰,短期內要聚集相對多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時候,選址就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適合開發特色小鎮。
簡單來說,特色小鎮的選址有三要素,即資源要獨特,交通要順暢,人氣源要近。
資源要獨特,這里的資源包括自然環境方面的,也包括人文環境方面的,選址地需要具有特殊的、獨一的資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稀缺的,這樣才能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體驗價值,才有吸引力。海南為什么越來越“熱”,因為熱帶風光、因為海浪、沙灘、陽光、椰林。陽朔為什么經久不衰,因為卡斯特地貌、因為漓江。烏鎮為什么一飛沖天,因為江南水鄉、因為烏篷船、石拱橋、青磚黛瓦白墻和青石板的歷史感、文化體驗;
交通要順暢,是指要能便利的到達,與外界保持通暢的聯系,否則,資源條件再好,到達不便利,也無法聚集人氣。交通要順暢,還要指交通時間,神龍架很美很神秘,但你去做一個小鎮看看?
人氣源要近,是指與主要目標消費人群的距離要近,畢竟全國如海南、三亞那種地理條件,能吸引全國各地人群的地區不多,大部分區域都是具有地域性的,這也決定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周邊最適合做特色小鎮的選址。
特色小鎮憑什么生存?
小鎮首先要活下來,這是個基本問題,但許多小鎮開發似乎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規劃再好,外觀再漂亮,這些都不是小鎮生存下去的理由。小鎮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唯一基礎就是產業。產業之于小鎮,就像造血功能,產業活起來,小鎮才能健康、持續。
前面已經說過,小鎮因為獨特的資源和環境、人口(人才)規模和結構,絕大部分小鎮都以發展旅游業為主,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F在的問題是大部分小鎮旅游都有同質化的趨向,只是簡單的解決”游、樂、購、吃、住、行“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小鎮和景區有什么區別呢?游客來來往往就像流水,終有一天會流向別處。
旅游產業到底應該怎么做?
唯創新能活。旅游產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升級的消費創造過程。以前人們簡單的出行、觀光,到后來的度假,到現在已形成多元化的井噴趨勢,象養老養生、情感體驗、研學旅游、商務度假、探險獵奇,無不可以成為旅游產業打造的對象。所以不要覺得沒有什么事情可做,旅游產業是個數萬億元消費級別的產業,足以容納眾多的特色小鎮。
差異方顯特色。這首先要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自身的獨特資源是什么?區域內競爭環境怎樣?能否打造獨特的IP?面對的市場消費群體的特征是什么?等等。就是要對自身有一個定位,做能夠做好的事情,最怕好高騖遠,盲目自大,動不動就是什么打造國際ⅩⅩ小鎮。當然,一葉障目,對自己的資源麻木和忽視,同樣難以做出準確的定位。同時,從外部引進資源,結合自身的“土壤”條件,也是快速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捷徑。這里必須注意引進的資源要與小鎮的定位相呼應,要注意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你總不能在一個養老小鎮引進金融和互聯網產業吧?
打造自己的“護城河”。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小鎮,民族文化就是自己最好的“護城河”,但沒有被善用,反而被過度商業化的開發。也有一些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就可以建立自身的“護城河”,比如海南,比如陽朔。但大部分小鎮并沒有這些條件,怎么辦,可以學學烏鎮,“互聯網大會”就是自己創造的“護城河”,這也是別人取代不了的優勢。我們策劃的清遠DL湖“全球校長大會”、“一帶一路人才培訓基地”也是“護城河”。
特色小鎮如何突出“特”?
特色小鎮如果不能突出“特”,那和普通小鎮有什么區別?特色小鎮的“特”,其實可以說是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一個如何體現品味的問題。中國城市千篇一律,是要好好提升審美和品味了。
那么如何突出特色小鎮的“特”呢?
一是特在形態和建筑。我常常感嘆,為什么國外的小鎮可以色彩繽紛、形態各異,而國內的小鎮,不是整齊劃一,就是清一色的馬頭墻和“黑白灰”,我們不能讓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限制了設計者的思維,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要繼續發展創新,民族文化才有持續的生命力。我們已很久沒有在建筑方面有所創新了,單調成了主色調,無趣成了主旋律,為什么我們的建筑不能再燦爛一點,再驚艷一點,我們的小鎮不能更充滿激情一點呢?
二是特在文化氛圍。文化之于小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武斷的定論,一個沒有文化的小鎮,就像是一具沒有生命的僵尸。我們從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文化到底是如何成就小鎮的。拈花灣的禪文化成就了一個品牌,烏鎮的江南水鄉風情風靡世界,麗江的納西文化讓人流連忘返,鳳凰古城的湘西民俗別有風味,袁家村的黃土文化吃出一個神話……而我現在正在操作的幾個小鎮同樣因文化而鮮活:戈壁小鎮的大漠滄桑和孤遠壯闊,鷹獵小鎮的激勇和自由,峰嵐小鎮的秀美和靜謐,陌仟小鎮淳厚和淡遠……無不體現著各個小鎮的生命特征。文化如此之關鍵,可文化又如此之飄渺!文化無處不在,一切皆文化,似乎看得到、摸的著、聽得見、聞得了,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卻又很難說的清,特別是不同小鎮如何植入不同的文化,讓文化表達的更清晰,讓小鎮因文化更有風采和神韻,卻又是那樣的艱難,甚至是無從下手。為什么呢?因為文化概念太泛太寬;文化必須選擇最適宜的載體進行表達;文化的變異性增加了表達的難度;不同人對文化有不同的認知度。
所以,小鎮的文化氛圍營造的怎樣,決定了小鎮的特色“特”的怎樣。文化的植入不僅要有情懷,還要注重文化的深度表達,比如法國的奧維爾鎮,這里曾經是梵高生活和創作的地方,但這個小鎮并不像國內眾多小鎮,以名人故居來簡單包裝,而是將整個小鎮打造成梵高畫作中的場景,讓游客在小鎮任何一個拐角都能駐足、留念,最終成為著名的“梵高小鎮”。在文化氛圍的營造上,中國特色小鎮還有很多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三是特在生活氣息。小鎮要想留住人,真正最關鍵的就是有沒有獨特的生活氣息。什么叫氣息,說不清,道不明,只能感覺,但這種感覺卻非常清晰。比如我們走進一個古寨,泥土墻、黑瓦,村頭的大槐樹,樹下一條吐著舌頭的看家狗。幾只老鴨有一下沒一下的在溪水邊游戲。黑瓦房上炊煙繚繞,幾個村民坐在槐樹下打著小麻將,遠處的山巒云卷云舒…….這是一個多么寧靜、多么愜意的古村。為什么袁家村僅憑一個“吃”字,紅遍大江南北?
我們來看袁家村的晚上:入口的那頭老驢仍然不緊不慢的拉著磨,青磚灰瓦的仿古街上,燈早就點燃昏暗的夜,掛在門口的紅燈籠在風中搖曳,游客川流不息,滿街的香味交雜著油煙撲鼻而來,辣子面、肉夾饃、粉湯羊血、關中豆腐……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醪糟坊、藥坊……一字排開。古井的轆轤,茶爐旁的風箱,滿臉滄桑的老母親和紡織機……請問,袁家村給您的又是什么感受?這是一幅近似于原生態的關中農村版畫,快樂、滿足、無拘無束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典型的關中民俗民風,地道的農家生活。
又如湖南鳳凰古城,一座典型的湘西少數民族風俗畫。吊腳樓、苗族花帕、三月三情人節、土家族的趕過年,山歌、山花、山景,還有清澈的沱江和竹排。這一切都無不表達著湘西苗、土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生活風貌,而蜂擁而至的游客,也正是通過吊腳樓、民族服飾、民族節慶等這些載體,感受和體驗著一種原生態的純美。
特色小鎮的房子賣給誰?
無需遮遮掩掩,房地產開發是小鎮盈利的重要板塊,同時,目前小鎮開發要實現財務平衡,也只有依賴房地產,否則幾十億的投入,僅靠門票、餐飲、住宿幾百年能才能收回成本?這也正是各大房企轉型小鎮的最根本原因。
但如何做好地產開發卻是一道難題。與普通的住宅開發相比,文旅小鎮的地產開發更加復雜,更需要專業的知識和團隊。造城者用過去的經驗、理念“種高樓”,必然只有死路一條。試想,你在遠離城市中心的荒野之地造房子,請問你準備賣給誰?他們為什么要買?他們買這里的目的是什么?這三個問題必須弄明白,否則,不管你的房子做的多好,最后也只是一堆無人問津的鋼筋水泥。
要在小鎮開發房地產,首先是定位要清晰。小鎮雖然規模比較大,但不能什么都往里邊放,否則,到最后,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不說別人不知道,就連自己也不明白。不同的小鎮應該有不同的稟賦、不同的顏值和氣質,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同才非常清晰地區分各自不同的游客群。而不同的游客群,其旅游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如走馬觀花的觀光游、暫居小棲的度假游,有家庭集體出游,有個人獨處背包游。有的縱情山水、有的追求浪漫、有的沉迷歷史文化、有的只想孤獨前行。回歸、回憶、找尋、探索都可以是一段旅游的主題。因此,這就決定了某一類游客對某一類小鎮的情愫,一旦情愫滋生和發酵,任憑什么都不可阻擋他們前往的腳步。而這一批又一批滿懷情愫的忠誠游客,是最有可能由暫居變旅居,繼而成為小鎮的"鎮民"的。試想,當他們準備成為鎮民時,首先考慮的是什么?置業!這是扎根在中國人心中千百年都無法改變的觀念,難道不是最好的購買動機?小鎮的定位越淮確,其情愫表達的就越充分,吸附力就越大,忠誠度就越高,人氣就越旺,如此,房子還愁賣嗎?
做好需求研究。需求決定產品。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懂和做是兩回事。人為什么需要度假?人在度假時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度假的層次如何劃分?度假和日常生活應該有哪些區別?這些問題研究不透,談何度假需求分析?我曾經將人們的度假需求和目的概括為四種類型:減壓放松類;享受成果類;感受情懷類;滿足新奇類,只有真正了解了度假需求特征,旅居才能真正實現。只有實現旅居,小鎮房地產開發才有基礎。
產品設計要創新。具體說,就是產品品質和檔次要求更高;比如居住產品,戶型不一定太大;風格必須切合小鎮的整體定位;景觀以原生自然為主;配套以玩、吃、看、樂為主。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戶型的功能和居住有很大不同,如廚房、客廳、衣帽間、儲藏室等其功能作用不大,完全可以簡化,有的甚至可以舍棄,而室外空間成為重要的需求,如前后小院,屋頂露臺等,這需要設計師更多的創新。比如酒店,不要盲目追求星級標淮,而應根據小鎮的總體定位,以主題酒店的形態出現,更能增強小鎮的文化氛圍。所謂主題酒店就是一定以表現某個或某種主題為原則,并不一定是奢華,而是文化或者情懷。主題酒店檔次和舒適度并不比五星六星差,但情趣和風格更有個性。比如商業,以滿足小鎮居民日常生活為主的商業中心,不建議盲目追求高大上,因為小鎮居民消費實力和消費觀念不一定能接受什么購物中心、商業廣場等。面積無需太大,但業態要豐富,購物功能和購物環境同樣不可忽視;而針對游客的商業形態,最好是以商業步行街的形態出現,吃購為主,但休閑業態如咖啡吧、書吧、游戲室、西點、藝術品、書畫、土特產、紀念品、都應整合設計。這些商鋪有的可以很小,僅作展示用,有的卻可以更大,特別是進深可以更長,因為,有些特色商品現場制作更讓游客有體驗感。
以上,只是小鎮開發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真學習和研究小鎮,做出科學決策,避免大躍進式的運動式開發,這樣小鎮才能出現良性健康的發展勢頭。
文章來源:仁科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