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特色小鎮作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區域轉型升級的有力探索,逐漸成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特色小鎮對區域產業升級有什么作用?如何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建設的積極作用,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和可持續性?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有關學者。
引領區域產業創新升級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加快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在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東南大學城鄉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興平表示,特色小鎮承載和孵育了互聯網、金融、創意產業及部分新興產業,并為“雙創”發展提供了系統性、全方位的支撐,對區域、城市產業轉型發揮了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認為,特色小鎮是一種空間增長極、產業增長點,是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平臺和空間載體,也是營銷特色產業的重要媒介。特色小鎮建設具有明顯的集聚功能和輻射擴散功能。一方面,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吸引產業發展所需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匯集,吸引相關企業及機構集聚,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會塑造出特色小鎮獨特的品牌形象、聲譽,進一步吸引相關生產要素集聚。另一方面,有利于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優化配置;開拓產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銷售市場。
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林善浪看來,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集聚創新要素,引領區域產業創新和升級。通過特色小鎮產業創新生態圈,引領特色小鎮自身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此外,參與城市群產業系統的垂直分工,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發展。城鎮化3.0版是以服務經濟為支撐、城鎮群為主體的城鎮化,特色小鎮作為城鎮化3.0版城鎮群中一個集結點,將與城鎮群主要城市一體化,并以獨特功能參與城鎮群垂直分工。
發展定位有待明晰
特色小鎮規模小、產業種類少,為產業集聚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機遇。而且,不同特色小鎮之間互相分工,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從整體上優化我國產業空間結構。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夏永祥表示,特色小鎮在推動區域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作為近年來著重發力的新舉措,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特色小鎮應該是集生產、生活和生態于一體的綜合經濟和社會活動集聚區。目前存在建設功能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等問題。第二,缺乏產業支撐,沒有真正實現產城融合。第三,房地產商借機擴大開發規模,累積形成新的風險。第四,忽視了市場的調節、引導和優化作用。
林善浪表示,除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意的問題之外,特色小鎮建設還存在產業基礎薄弱、難以實現持續發展的問題。他提出,目前審批通過的特色小鎮,多數處于規劃設計階段。某些特色小鎮發展思路不清晰,缺乏有針對性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存在跟風攀比等現象。同時,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停留在傳統資源的挖掘上,忽視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充分發掘特色主導產業
特色小鎮建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是探索經濟轉型升級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路徑。如何加強特色小鎮建設、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和可持續性,是重要的思考方向。
特色小鎮建設要充分發掘特色主導產業,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林善浪認為,第一,要堅持產業建鎮,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挖掘本地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第二,選擇優越的區位。對于發達地區、特大城市和中西部省會城市周邊,特色小鎮便于和大城市互補與互動,形成特色產業。對于欠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特色小鎮要求具有鮮明的資源優勢。第三,保持鄉土文化原生性和鮮活性。此外,特色規劃設計的核心是“做實一個產業,營造一份情懷”。這份情懷,就是鄉土文化,也是小鎮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
在吳傳清看來,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地方政府應謀定而后動,加強規劃引導,穩步推進;培育發展特色產業;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塑造產業創新生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成生態宜居小鎮;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此外,規避特色小鎮過度房地產化。
王興平表示,從總體來看,特色小鎮建設要因地制宜,與大都市的總體孵化環境相互銜接,鼓勵產業資本發揮主導作用,避免以“特色小鎮”取代開發區等其他產業平臺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