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已經成為推動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方式。特色小鎮建設,既需要資金、技術支持,也需要文化軟實力支撐。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在特色小鎮經濟、產業、生態、社會建設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同時,也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新模式、區域文化的傳承、村落特色的培植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各地要結合自身特點,陸續培育出富有傳統魅力和活力、現代休閑、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
廈門大學教授張先清表示,中國特色小鎮的出現是必然的,也帶來了創造特色小鎮新型社區的重要機遇。他認為,中國小鎮社區的形成有它的存在意義,也可能為世界城市化發展提供一個思路。
人類發展中形成的文化自覺和文化保護等概念,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但從目前建設情況看,一些地區在特色小鎮文化保護方面,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與偏差。對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壞植被、水系、農田等生態系統,一些民間勞作方式等遭到遺棄。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張小軍認為,應建立人類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和特色小鎮建設“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充分尊重當地文化原貌與特色。
區域文化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張先清表示,特色小鎮建設中,區域文化再造主要體現在“文化”支撐“小鎮”與“小鎮”創新“文化”兩個方面。首先,區域文化不僅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豐富的文化內核,而且能夠助推旅游,提升小鎮整體規劃,匯聚產業以及擴大小鎮的知名度,在促進區域文化傳播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價值。其次,特色小鎮是一個“家”,在這個新的家園里能夠形成一種高度認同的社區歸屬感,并營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是特色小鎮再造一種新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小鎮文化結構基于鄉土禮儀,形成穩固的鄉土社區共同體。而集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特色小鎮,文化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張先清提到,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新型社區的認同與維系需要新的文化凝聚力。同時,新型社區需要新型社區文化作為生產與消費的動力。因此,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努力營造中國小鎮“文化模式”新路徑,實現區域文化與特色小鎮建設的協同發展。
“文化存在于生活里。”張小軍表示,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應保留文化特點、鄉村特點,保存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要大力挖掘每一個村落的文化特色。同時,要打造一支跨學科團隊,對特色小鎮建設進行合理文化規劃。此外,可借鑒國外文化區的概念,給予一定的文化保護權限,協助文化保護。